4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60章 大明周报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360章 大明周报

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作者:见月明字数:6147更新时间 : 2024-06-12 23:51:12
    送走许柴佬和岑信通,淡马锡的事情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陈景恪就继续专心的搞自己的大同思想。

    事实上到这一步,大同思想已经初步定型。

    后续再想做大的变动,就是几十年后他对世界有了更深认识之后了。

    他能在这么短时间就搞定此事,倒不是多么的天才。

    而是曾经被阳光照耀过,知道太阳光是什么样子的。

    将太阳的光芒截取一部分,再结合大明的现状,就是整部思想体系的框架。

    最麻烦的反而是论证方面。

    既要使用华夏思想,又要完美融洽,是很麻烦的。

    幸好之前他引导培养了方孝孺,让这位领悟了唯物学思想。

    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后的论证工作。

    现在陈景恪正在做的就是最后的修改。

    确定没有语言逻辑上的硬伤,以及没有政治正确的问题。

    毕竟现在是皇权社会,可不能出现反皇权的思想。

    也就在这个时候,方孝孺终于开始了他的行动。

    出版了他的《唯物学》,并在伊洛书院摆下擂台,邀请各方豪杰前来辩法。

    正找不到他破绽的儒生群体,顿时就兴奋了,纷纷前来挑战。

    然而到地方才知道,想登台挑战也是有条件的。

    俺们这个擂台是为了讨论唯物学,只有看过这部书的人才能上台。

    有些儒生不服,就开始指责挑衅,有些甚至破口大骂。

    朝鲜王国来的那群读书人很气愤,然而方孝孺却无动于衷。

    作为骂人的行家,他可太懂这里面的门道了。

    当你开始动气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你把对方的话当放屁,然后一句‘啊对对对’,生气的反而是对方。

    这一次,他也是用同样的态度来面对非议。

    随便你们说什么,我一概不理。

    偶尔就来一句:为何不敢看完唯物学再来找我,莫非是怕了?

    果不其然,那些儒生被气的七窍冒烟。

    纷纷掏钱去购买唯物学书籍加以研究。

    然后……《唯物学》竟然脱销了。

    各大书商都感到震惊,这种书竟然也能脱销?

    果然不愧是方孝孺啊。

    赶紧加印吧。

    至于看到这套书籍的人,则是有点麻,这书写的似乎有那么点水平啊。

    不行,绝不能承认那个叛徒,必须要找出这本书的缺点。

    结果就是越研究越摇摆。

    放下书:卑鄙小人,儒家的叛徒。

    拿起书:卧槽,好精彩。

    于是,儒家读书人集体接受了一遍唯物学洗礼。

    很多人因为研究这本书,成了唯物学的门徒。

    尤其是非理学门徒,简直将这部书视作瑰宝。

    不过这种摇摆分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依然坚定的反对方孝孺。

    而且这部思想对理学批判之处颇多,这就更让理学门徒无法忍受。

    在研究过后,他们就拿着自己找到的缺点,去和方孝孺进行辩论。

    擂台赛终于开始,无数读书人蜂拥而来。

    只不过让理学门徒没想到的是,本以为是群儒单方面殴打方孝孺。

    真正开赛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有一小撮人叛变,站到方孝孺那一方了。

    理学门徒顿时破防,指着那一小撮人怒骂不已。

    不过他们也只敢动动嘴皮子,因为周围有锦衣卫维持秩序。

    明初的读书人,还没进化到将锦衣卫诏狱当做刷成就点的地步。

    没办法,这会儿的锦衣卫是真敢杀人。

    因为有人‘叛变’,理学门徒更是将唯物学视为洪水猛兽,轮番上台挑战。

    然而上去挑战的人,很少有能撑过三回合的。

    没几句话就被驳斥的哑口无言。

    短短一个时辰,竟然有十余位击败。

    让支持唯物学的人精神大振,也让更多的围观者产生了别样心思。

    如此持续了三天,都没有人能和方孝孺正面论道。

    唯物学初露锋芒,整個洛阳都在讨论此事,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了此事。

    前来看热闹的人就更多了。

    然后更多的人来围观,不只是读书人,很多无聊的百姓也来看热闹。

    人多自然就会有商贩,很多人开始在这边卖东西。

    陈景恪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即派人对商贩进行集中化管理培训。

    比如餐饮摊位必须在指定的地方经营,必须要符合卫生标准。

    自己产生的垃圾要自己收拾带走等等。

    商贩们一开始还觉得麻烦,但很快就发现,弄的干净一点那些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也开始过来吃饭了。

    生意反而变的更好了。

    于是就成了新规则的支持者。

    计划里的大学城还没见影子,商业街倒是先弄出来了。

    这让陈景恪有些哭笑不得。

    前七天的辩论,都是方孝孺单方面暴打反对者,到了后面已经没有人敢上台去挑战了。

    让唯物学更加的声势无两。

    很多摇摆不定的读书人,在这期间逐渐坚定了想法。

    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反正他们就见到方孝孺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者。

    关键是,方孝孺经常说什么‘百姓创造了历史’,‘伟大的百姓’之类的。

    百姓确实不懂那么多大道理,然而谁为他们说话,他们还是能分得清的。

    在内心里自然是支持唯物学,觉得方孝孺就是厉害。

    然后在传播此事的时候,少不了添油加醋,将方孝孺和唯物论描写的各种高大上。

    潜移默化中,替唯物学做了宣传。

    当然,也有唯物学的支持者,上台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他都很有耐心的做了详细的解答。

    趁着这个过程中,他详细的向周围人阐述了唯物学基础知识。

    又让一部分人产生了摇摆。

    不过,别看现在唯物学风头如此之盛,陈景恪和方孝孺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内心里反而更加的警惕。

    当朱雄英轻蔑的说:“理学竟如此脆弱,实在让人失望。”

    陈景恪叹道:“不是理学弱,而是这场较量本就不公平。”

    朱雄英好奇的道:“哦,如何不公平?”

    陈景恪解释道:“首先,时间太短,理学的大儒还没来得及将唯物学吃透。”

    “上台去挑战的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真正有学问的大儒,还在研究此书的优缺点。”

    “等那些大儒琢磨透了出手的时候,方孝孺再想如此轻松应对,就很难了。”

    “其次,就是预设立场。方孝孺很狡猾,限定了辩论题材,必须聊唯物学。”

    “在他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谁也无法击败他。”

    在我的bgm里,任何人都休想击败我。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方孝孺太狡诈了,将理学门人算计的死死的。”

    “这么浅显的计谋都看不出来,理学果然无人了。”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你小子之前不也没看出来吗。

    “其实这是一个阳谋,他们看出来了也没用。”

    “理学是强势的一方,只能被动应战。”

    “如果他们不能正面击败唯物学,凭什么当唯一显学?”

    “学术之争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甚至比大多数战争都更加残酷。”

    “它没有迂回的余地,必须正面硬碰硬,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

    “别看方孝孺现在声势无两,如果他扛不住后续理学大儒的攻击,也注定要灰溜溜的退场。”

    朱雄英一脸若有所思,预设立场吗?

    好好好,学到了学到了,嘿嘿。

    道德制高点,预设立场,简直完美啊。

    陈景恪见他一脸坏笑,顿时就知道他没想什么好事,无语道:

    “又琢磨什么坏点子呢?”

    朱雄英连忙摇头:“没有,不是,你别污蔑我。”

    “啊对了,他打头阵,对你后面宣扬大同思想是不是有帮助?”

    陈景恪颔首道:“帮助很大,大同思想虽然也有一部分唯心内容,但总体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

    “等他的唯物学站稳脚跟,我再宣扬大同思想就更加方便了。”

    朱雄英兴奋的道:“你也要摆擂台挑战八方豪杰吗?”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说道:“我才没那么无聊,我准备来个更绝的。”

    “弄个更大的平台,让天下读书人一起参与进来。”

    朱雄英有些失望,问道:“什么平台?”

    陈景恪说道:“邸报知道吧,我准备弄一份类似的东西,每周一期,不过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

    一周七天这个概念,经过陈景恪数年来的推广,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私下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时间概念,只不过官面上还没有认可。

    “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文章,不过要经过审核,合格之后才可以。”

    “到时候我就将大同思想的内容,放在报纸上。”

    “所有想要辩论的,就给报社投稿,大家在报纸上进行争论。”

    邸报朱雄英自然知道,朝廷将近期的政策之类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刊印送到各地方衙门供他们学习。

    “面向天下读书人?你哪来那么多钱?”

    陈景恪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话里的意思。

    这年头邸报是免费送到各衙门的,他还以为是免费送给读书人。

    于是就解释道:“免费的可还好,我弄这个是收费的,谁想看必须花钱买。”

    朱雄英习惯性的抬杠道:“这东西,会有人买吗?”

    陈景恪正想回答,就听朱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有,不只是有人买,还会有人花钱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上面刊登。”

    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起身见礼。

    重新落座之后朱标说道:“伱说的这个……”

    陈景恪提醒道:“我想给它取名叫大明周报。”

    朱标点点头,说道:“这个大明周报的想法不错,朝廷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读书人传达一些政策和想法。”

    “读书人最喜欢谈论军国大事,也最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前他们只能通过出书,通过文社相互交流看法。”

    “这也是为何每到科举时期,读书人就喜欢扎堆的原因之一。”

    “只是出书要求太高成本也很高,很多人都做不到。”

    “文社参与的人太少,影响力太小。”

    “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还能供他们发表文章指点江山,读书人会非常的热情的。”

    事实上朱雄英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方才他只是习惯性的和陈景恪抬杠而已。

    朱标都出来了,他也就正经起来,严肃的道:

    “这周报的影响力太大,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上面刊登的文章也需要经过严格筛选。”

    朱标颔首道:“此事就交给你吧。”

    朱雄英脸顿时就黑了:“那奏疏就不需要我批了呗。”

    朱标一副你想多了的表情,语重心长的道:

    “年轻人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推三阻四呢。”

    朱雄英:“……”

    陈景恪忍俊不禁,说道:“周报必须要慎重,需要一个合格的总编辑才行。”

    朱标想了想说道:“之前你不是提议,将解缙调回来吗?就让他当这个总编辑吧。”

    “到时候也方便你行事。”

    陈景恪躬身道:“谢陛下。”

    在周报上打擂台,看似公平合理,然而根本就不可能。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