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三国,汉高祖亲自匡扶汉室 > 第十六章 暗设圈套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十六章 暗设圈套

小说:三国,汉高祖亲自匡扶汉室作者:一骑若游龙字数:2906更新时间 : 2024-06-03 00:11:28
    江边,诸葛亮带着一帮文武送别张温。

    刘邦对此颇为不满,但想到诸葛亮也是为了季汉着想,也就没说什么,只是自己没去罢了。

    “听闻曹丕在赶制战船,张大人回去,当劝谏你主,小心在意才是!”诸葛亮有意无意地提点道。

    张温也不傻,听出了诸葛亮的话外之音,连连点头称是。

    “自来蜀中,见百姓安居乐业,才知蜀中政治清明啊!想必皆是诸葛丞相的功劳!对了,那天的秦大人…如何不见呢?”张温好奇地张望着。

    这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抱歉,张大人,下官来迟了。”

    “秦大人何处去了?那日一番赐教,在下受益匪浅,还想向秦大人亲表谢意呢!”

    张温说的是心里话,其实他倒不是想谢秦宓的“赐教”,而是那天他本就已经醉了七八分,要不是秦宓跳出来说了一通“天理”,给酒吓醒了,只怕他就该丢人了。

    秦宓见张温不像作伪,也不禁笑道:“那日多喝了几杯,言语不逊之处,还请张大人多多海涵。下官刚从沧珠学堂脱身,实在…”

    “秦子敕,大白天的你又喝醉了吗!”诸葛亮一声断喝,打断了秦宓的话。

    这一声喝,不仅吓得秦宓不敢说话,就连文武百官,也噤若寒蝉。

    张温见状,呆若木鸡,细细一琢磨,拉着诸葛亮的手走到了一边:“诸葛丞相,我此来是为两家交好,还请丞相有话直说,勿要瞒我,这沧珠学堂,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犹豫了好半天,无奈叹气道:“实不瞒张大人,此乃陛下旨意,我国中如今兴办了一个学堂,将那些战争遗孤收拢起来,让他们识几个字,长大了好自食其力罢了。”

    张温闻言,惊得如遭五雷轰顶,他愣了好半天,这才向诸葛亮俯身长揖,没有说话,匆匆上船去了。

    随着张温的小舟在江面越行越远,直到看不见踪影,诸葛亮这才转过身,望向了秦宓。

    秦宓也一改刚刚的诚惶诚恐,脸上笑容满面。

    “回吧。”

    诸葛亮的脸上,也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意。

    ……

    皇宫中,刘邦正手持双股剑,独自一人剑舞,周围的小太监都避得远远的,没人敢靠近。

    一套剑招舞罢,本该收剑而立,刘邦却是剑锋直指身后,剑尖停在了一人的脸上。

    诸葛亮轻摇羽扇,对面前的宝剑并不在意:“陛下,事成了。”

    刘邦收回宝剑,随意地丢给了一旁的小太监,大笑着上前搂过诸葛亮的肩膀:“哈哈哈哈,当真?走,进去说!”

    君臣二人进了大殿,刘邦抢先接过宫女手上的清茶,亲自递到了诸葛亮的面前:“丞相,请。”

    大半年的时间相处下来,诸葛亮对这位高祖的作风已经熟悉,再没了一开始的拘谨,含笑着接过了茶杯。

    “陛下,秦宓已将我国中开设学堂的消息,透露了出来,臣也装作为难,解释了一番。张温必定不疑,待回了东吴,告知孙权,孙权必定效仿!”

    刘邦兴奋地搓着手:“嘿嘿,好!太好了!只要孙权小儿敢效仿,朕敢保证,江东将永无宁日!”

    诸葛亮含笑点头,深以为然。

    这对君臣日夜思虑着针对魏蜀的计谋,最终,还是这些时日饱读史书的刘邦率先想到了办法。

    季汉对于曹魏和东吴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世家的影响并不太大。

    而曹魏那边,曹丕刚一登基,就宣布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可以说,已经将他的大魏帝国和世家大族们绑在了一条船上。

    东吴的情况比曹魏要稍好一些,不过也仅仅只是一些罢了。随着淮泗集团的周瑜、鲁肃、吕蒙等名将日益凋零,江东那些世家大族的话语权也是一日比一日重。

    孙权看似风光,其实日子并不好过,诏令每每宣布,但凡影响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就被迫调整修改,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刘邦这几天日思夜想,将如今的大汉与四百年前相比,才终于想到了这么个主意。

    四百年前,霸王项羽推翻暴秦之后,分封天下,导致各诸侯间彼此并不满意,有的抱怨封地山高路远,有的抱怨封地远离中央,有抱怨大的,有抱怨小的,数不胜数。

    最终,项羽也被诸侯们的频繁背叛拖进了战争泥潭,这才让他刘邦有了喘息之机,得以东出汉中,问鼎天下。

    而如今的大汉,曹丕和孙权就好比是那项羽,刘邦就苦苦思索寻找着能将他们拉入泥潭的“诸侯王”,终于被他找到了——世家大族。

    四百年来,世家大族们日益做大,且将学术知识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平民百姓,有的人甚至都没见过书长什么样子。要是蜀中为平民百姓子女开设学堂的消息传了出去,天下还不炸了锅?

    到那时候,曹丕和孙权就陷入两难境地,设学堂,得罪世家大族,不设学堂,得罪平民百姓。

    刘邦是越想越高兴,兴奋得原地直打转。

    诸葛亮在一旁静静等候,直到刘邦的兴奋劲稍微过去了一些,这才提醒说道:“陛下,虽说我国中,世家大族的影响并不算太大,可是…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在诸葛亮看来,这完全是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计谋,而他性情沉稳,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冒险。

    刘邦听了,知道自己这位丞相还是放不下心,便强按心中喜悦,坐下解释道:“丞相,实话告诉你,蜀中的世家大族的确是有,但是朕也算看出来了。只要朕还在,这些世家大族,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诸葛亮缓缓点头,表示同意。

    “再者说了,朕想要做的是入主中原,现在这些大族们奈何不得朕,学堂就能创下,而学堂一旦创立之后,对于他们来说,原本是根基的蜀中,他们是一刻也不想再待了。”

    “他们现在巴不得朕能匡扶汉室,归于长安,好给他们赏赐一块满是愚民的地方,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这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诸葛亮听了刘邦的话,不禁有些想笑,“鸡犬升天”说的本是这位高祖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的典故,不想被他看了史书,活学活用,可这也不是什么好词啊…

    “总之,朕开设学堂,一来,可以抚养战争遗孤,打消我汉军将士们的后顾之忧;二来,可以为朝廷选拔人才,不必拘泥于从世家大族中寻找;三来,这会动摇蜀中世家大族的根基,使他们不得不依附于朕,打入中原,好立下从龙之功,使家族荣耀!”

    “一石三鸟,稳赚不赔!”刘邦闭着眼睛摇晃着脑袋,两只大耳朵也跟着甩来甩去的,看起来有些好笑。

    诸葛亮的眼神逐渐明亮了起来:“曹魏本就在中原,世家大族已无处可去了,曹丕无论给出什么样的许诺,那些世家们也不可能同意!孙权…呵,现在只怕他自己都没有入主中原的心思了。”

    刘邦又是摇头,不同意诸葛亮的看法:“孙权,朕虽不曾见过,但是朕觉得,入主中原的心思,他还是有的,只是做不到罢了。他还年轻,不会只想着靠父兄基业安度晚年的,当然,若是他年纪再大一点,就不好说了。”

    随着刘邦的一番话,使得诸葛亮联想到了以后的天下,呼吸都有些急促了:“旧都…不日便可扬我大汉旌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