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69章 澳洲?炎洲!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369章 澳洲?炎洲!

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作者:见月明字数:6143更新时间 : 2024-06-22 02:40:47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铜字模终于打造好,覆盖主要城市的运输线路也初步铺设完成。

    大明第一份报纸在千呼万唤中走下了印刷台。

    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一起出席了这重要的时刻。

    拿起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陈景恪心中感慨万千。

    又一样前世常见的东西,被弄出来了。

    朱雄英就没有那么多悲春伤秋了,他也拿起一份翻看起来。

    因为是周报,所以量是非常足的,共计有十大张纸的内容。

    第一篇文章是介绍周报的性质的,末尾是一份征稿通知。

    所有人都可以给周报投稿,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审稿,被选中就可以免费在报纸上刊登。

    还特意强调,是免费刊登,不要投稿人一文钱。

    投稿人只需要自付邮费,把文章寄过来就可以了。

    这要是放在前世,绝对会被唾沫喷死。

    咋,刊登我们的文章,不给我们稿费,还想让我们出钱?

    然而,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妥妥的良心。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出书,基本都是自费。

    赚不赚钱反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发表,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扬名天下。

    当然,也有人为了赚钱写书,为数还不少。

    只是这种人要么是名士大儒,写出来的文章水平很高,大家争相传阅。

    要么就是一些文人,匿名写一些上不得台面的玩意。

    比如某瓶梅。

    不论多少人吹捧这本书,都无法掩盖一个现实,它的作者不敢署真正的名字。

    现在有一個面向全国的平台,愿意刊载你的文章,不收你的钱就已经是大善人了,你还好意思要润笔费?

    陈景恪自然知道前世的规矩,可前世是前世,现在是现在。

    他并没有生搬硬套前世的规矩。

    不收投稿人的钱,已经是他有良心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发稿费,反而不方便投稿。

    在没有银行转账的年代,如何给外地投稿人付款就成了问题。

    通过信封邮寄?

    别闹了,那是嫌信丢的不够多。

    所以,不收费方便你我他。

    第二篇文章是摘录老朱对吏治的看法,突出一个杀气腾腾。

    第三篇是朱标写的,对新政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表决心,坚持新政一百年不变。

    第四篇是朱雄英的,回顾了过往的历史,然后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大一统的大华夏政权。

    第五篇就是陈景恪的,标题为大同世界。

    详细阐述了大同世界的构想,并公布了一个标准。

    物资充沛、精神富足、人人平等、法治文明等等。

    在大同思想这本书里,他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是人人如龙。

    但这个改变太宽泛了,单拎出来还是需要具体一点才更容易让人理解。

    然后他还逐条讲解了这些标准,物资充沛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

    人人有住房、有衣穿、有工作、能吃饱喝好,生病了能得到及时医治等等。

    精神富足,往小了说是人人能享受音乐、舞蹈、书籍,往大了说都能获得尊重。

    他重点解释的是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重点依据是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天地眼中,万物都是刍狗。

    既然都是刍狗那大家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

    还有佛家的众生平等,同样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

    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那是某些人的自私自利之举,是违背天理的。

    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是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如此才符合天道伦常。

    关于法治文明,他将前世的刑罚基本原则,也就是:

    罪刑法定、刑罚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拿了过来。

    并延伸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观点。

    论证也很简单,自古以来就在追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还将历史上有名的那些强项令给列举出来,作为证据。

    以此来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也一直在追求法治文明。

    只不过阻力太大,一直未能成功。

    ……

    后面他笔锋一转,承认大同世界很难达成。

    但不能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

    正如那些先贤一样,他们的道德之高,正常人几乎无法达到。

    难道就因为无法达到,我们就不歌颂不追求了吗?

    这些孤独的道德标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样的。

    虽然它很难达成,但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这篇文章,陈景恪已经很收着写了。没有抨击任何思想,连影射都没有。

    只是单纯的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并用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贤的事迹做为论证。

    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胡诌的,而是根据先贤思想事迹推导出来的。

    并且还承认无法达成,只是希望能给为政者提供一个参考。

    确保不会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击,更是为了避免过早刺激到理学。

    他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引导世人来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接下来有相关的投稿,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挑选几篇刊登出来。

    如果没有相关投稿,他就化名写几篇刊登。

    以此来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个时候,即便对大同思想不认可的人,也会忍不住来翻阅。

    只要他们愿意翻阅,就足够了。

    理论成熟、论据完善的大同思想,会给他们深深的上一堂课。

    这就是陈景恪的计划,堪称四两拨千斤。

    方孝孺与人肉搏完全不同。

    当然,陈景恪也没忘记方孝孺。

    这份报纸上面,刊登了好几篇唯物论的文章。

    这是朝廷举办的期刊,此举可以说将朝廷对唯物学的态度,明明白白的摆在大家的面前。

    而朝廷的态度,最能左右读书人的选择。

    毕竟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是学习朝廷支持的学问,才能更好的做官。

    当年汉武帝并没有禁绝百家,他只是给儒家开了后门,允许儒生优先出仕。

    然后诸子百家就纷纷消亡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满满当当的写满了十大张纸。

    大致翻看了一下内容,陈景恪就问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成本如何?”

    解缙回道:“第一期总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陈景恪眉头微皱:“贵,太贵了。”

    解缙反驳道:“已经很便宜了,同等内容的书籍,要好几百文钱。”

    陈景恪说道:“但书籍只需要买一本就可以了,周报要经常买。”

    “四十五文看起来比书便宜,但一年算下来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解缙无奈的道:“已经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赔钱了。”

    陈景恪摸了摸手中的报纸,说道:“这个纸质量太好了,换成草纸。”

    解缙惊讶的道:“啊?这……草纸质量太差了,怎么能用来印书呢。”

    陈景恪解释道:“报纸的特点就是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并不是让他们拿回家当经典进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才是常态。”

    “所以完全没必要用这么好的纸张,质量稍微好一点的草纸足以。”

    其实前世的报刊杂志,都是这种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质的纸,就为了降低成本。

    当然,一些珍藏版的特殊期刊除外。

    还有些主打所谓高端的期刊,也会弄各种噱头炒作,维持高价割韭菜。

    但这些都不是正常报刊了,不具有借鉴性。

    正常的报刊,都会用低质纸压缩成本。

    这时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我认为陈伴读所言甚是……”

    “报纸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别的不需要考虑。”

    “况且,报纸刊载的内容如此广泛,读者不可能每一篇都喜欢,大多其实都是看完就扔了。”

    “如果他们特别喜欢哪一篇,可以剪下来夹在书页里保存,或者干脆抄录下来。”

    见太子都开了口,而且说的确实有道理,解缙也只能答应下来。

    然后重新计算成本,价格直接压低了一半还多,只需要二十文就能买一份。

    陈景恪依然不满意。

    各个方面压缩成本,并将第一期的印刷量提高到了六万份,终于将售价压低到了十文钱。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相当于一名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资。

    但基本已经是极限,没有什么压缩的空间了,陈景恪也没有再强求。

    这个年头读书人大多都不缺钱,对他们来说这个价格完全可以说很便宜了。

    全年买下来,也才五百多文而已。

    解缙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担忧,六万份是不是太多了?

    陈景恪告诉他,完全是多虑了。

    大明识字的人超过五百万,六万份报纸轻松就能消化掉。

    而且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渠道也很狭窄。

    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还是新闻。

    所以不用担心报纸过期什么的。

    除了那几个大城市,压根就没有过期这一说,早晚都能卖出去。

    ——

    俩人刚把报纸的事情处理完,还没走出大门,就见一内侍急匆匆跑来。

    太上皇和太后回来了,请太子和陈伴读即刻去乾清宫见驾。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意识到情况不对。

    老朱和马娘娘这次出巡,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微服私访,可一直在向洛阳通报行踪。

    更何况是回京这么大的事情,正常来说就算不是大张旗鼓,也应该事先告知。

    这边才好做迎接的准备之类的。

    可现在他们竟然没有任何通知,突兀的就回来了。

    而且一回来就紧急召见二人,很显然是出了什么事情。

    可是,又能出什么事情?难道是马娘娘旧疾复发?

    两人也不敢多耽搁,立即赶往乾清宫。

    到了大殿,发现朱元璋、马娘娘都好好的坐在那里,正和朱标有说有笑的谈话。

    两人心中都松了口气,这才上前行礼。

    老头老太太许久没见孙子,那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过了好一会儿才谈起正事。

    “有商人在南洋东南发现了一座岛屿,非常的大。”

    “他们沿着海岸线行走了五六天,都没有看到尽头……”

    “咱已经派人去哪里打探情况,这次回来是商量一个章程出来……”

    听着老朱的介绍,朱标和朱雄英表情越来越凝重。

    这一切要是真的,那这座岛屿可就不一般了。

    就算不是全新的大陆,也是一座巨型岛屿,值得朝廷慎重对待。

    陈景恪则是心中一动,莫非是澳洲?

    马娘娘一直在留意他的表情,见此露出果然如此的样子:

    “景恪,你是不是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朱元璋三人都向他看来。

    陈景恪心下无奈,马娘娘实在太聪明了,在她面前真是一点异常都不能露出来。

    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说辞:

    “陛下可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游记。”

    朱元璋点点头,这事儿他自然记得。

    陈景恪刚入宫的时候,曾经说他看过一本游记,上面记录了从高丽到日本,再到南洋的航线。

    大明初步探索海洋,就是从这本传说中的游记开始的。

    “那本游记里,提到过那个大岛?”

    陈景恪用不确定的语气说道:“那本书里说崖州去东南万里,有一大洲名为炎洲。”

    “他们曾经去寻找过,只是因为船小物资有限未能到达,还对此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等等……”老朱疑惑的道:“炎洲?十洲三岛里的炎洲?”

    十洲三岛是华夏神话传说里的东西,三岛就是方丈、蓬莱、昆仑。

    十洲就是十个大洲,炎洲是传说里位于南海的一座大洲。

    澳洲是西方人取的名字,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用。

    那块大陆气候确实偏炎热,又多荒漠,叫炎洲名副其实。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书中说有商人遭遇风暴偏离航线,到达过那里。”

    “最开始那些商人也以为是一座岛屿,经过仔细勘察才发现,这是一座大陆。”

    “其大小应该与北宋的疆域差不多。”

    “只是那座岛屿无比的炎热,缺水多荒漠,只有西南和东南两个角上有草原森林。”

    “于是那些商人就为这里命名炎洲。”

    “对了,据书上所说,炎洲之上有很多奇特的动物,不为他处所有。”

    “比如,有嘴巴和鸭子嘴巴一样的小兽,卵生却以母乳哺育幼兽。”

    “还有很多动物,肚子上长有口袋,它们会把幼兽放在口袋里哺育长大。”

    朱元璋、马娘娘四人越听越觉得玄乎,什么长着鸭子嘴的小兽,卵生还吃奶?

    还什么肚子上长口袋的野兽……

    这不是扯淡吗?

    但越是如此,他们反而更加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传闻吗,懂的都懂,自然是越传越玄乎。

    朱雄英追问道:“后来呢,那些商人回来之后没有上报朝廷吗?为何后来再无声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那本游记里没有写。只说他们也是道听途说的,不知真假。”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我猜,他们回来说了,应当是没有人相信。”

    “且岛上蛮夷贫困没有贸易价值,那些商人也就没有再去,此事也就成了传说。”

    陈景恪补充了一句:“游记的主人也认为,应当是商人胡说,我当时也没放在心上。”

    “方才陛下提起有人在东南发现了大岛,我才陡然想起此事。”

    这个解释就合情合理了,至少朱元璋四人没有再追问,而是选择了相信。

    老朱表情既兴奋又凝重,说道:“如果传言为真,那里真的是一块不亚于大明的大陆……”

    朱雄英亢奋的接话道:“那真是天佑我大明啊。”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