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五十五章 送八个帝姬还管用吗?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三百五十五章 送八个帝姬还管用吗?

小说:仙侠版水浒作者:任鸟飞字数:5942更新时间 : 2024-06-09 20:43:33
    …

    历史上,在对上六甲正兵时,其实金人准备得并不充分。

    因为金人完全没有料到,赵宋王朝方面不仅派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个送死的家伙来阻挡他们,还将城墙上的守军全都撤走了,让他们中了一个史上最大的奖。

    也就是说,由于当时攻城的金军人数并不多,赵宋王朝方面如果组织反击,是有可能守住汴梁城的。

    而现在不同。

    因为江鸿飞已经猜到了赵宋王朝会用什么样的昏招,所以大元军是有充足准备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赵宋王朝这边在郭京搞出来这场闹剧之后出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物,那也没有用。

    这汴梁城破定了。

    更何况,赵宋王朝这边,主持大事的何栗、孙傅、王宗濋等人,全都盲目地相信,只要六甲神兵出战,就必定能击败大元军,一举扭转这场战局的胜负。

    换而言之,赵宋王朝这边,只想,六甲正兵打败大元军,生擒活捉江鸿飞等人,怎么炮制他们了,根本就没想过六甲正兵会输,进而毫无战败的准备。

    此消彼长。

    赵宋王朝真是半点机会都没有了。

    在很短一段时间,大元军就有数万登上了城墙,还有数万顺着宣化门一直冲过瓮城,进入外城。

    接下来,大元军有条不紊地夺取了汴梁城的二十一个城门(包括九個水门),确保汴梁城中的人插翅难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刘慧娘布置得太万无一失了,结果,都已经跑出城的郭京和他的数百六甲正兵也被大元军给捉了。

    完完全全被大元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的宋军,见大元军进城了,而且城墙上全都是大元军,黑压压地仿佛有上百万,留下来就是在找死,所以纷纷往城中溃逃!

    还有数十万之前挤在宣化门看热闹的汴梁城中的民众,见大元军进城了,也都纷纷往城中逃跑!

    如此一来,就算有宋军将士想要跟大元军交战,也只能是被人群裹挟着向城中溃逃。

    张叔夜就是想要力挽狂澜的人之一。

    可他带着亲兵刚往回冲了不到十步,花荣就一箭射中了张叔夜。

    幸亏张叔夜身上穿有赵桓赐给他的极品灵甲,不然花荣这一箭就要了他的命。

    见张叔夜中箭了,张伯奋和张仲熊赶紧背起父亲,混入人群中往内城逃去。

    姚友仲抽出刀,砍翻了一个溃卒,想要拦下大溃的宋军,让他们跟自己回去迎敌。

    姚友仲手下的溃军见,都这个时候了,姚友仲竟然还要让他们去送死,纷纷抽出刀来,想要杀了不给他们活路的姚友仲。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卢俊义带着踏白军冲了过来。

    见此,那些军痞也顾不上杀姚友仲了,他们纷纷绕过姚友仲逃入城中。

    姚友仲和姚平仲其实是两兄弟——姚平仲是姚古的养子,而姚友仲是姚古的亲儿子。

    在这场事关赵宋王朝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姚家表现得并不好,让他们家的老对手种家给比过去了,尤其是在姚平仲偷袭大元军军营失败,又投降大元帝国后。

    赵桓顾及姚家在军中的威望,又在用人之际,所以没有动姚家,还仰仗姚古去收复河东,并任用姚友仲为都统制,守卫汴京。

    姚友仲不想让人看扁他们姚家,因此,自从大元军围城后,他亲自率领机动部队,负责四处巡视、增援,在他的拼死抵抗下,守军才能坚守到了第三天。

    此刻,见汴梁城要被大元军给攻破了,却无人守城,姚仲友仰天一叹,然后回身冲着卢俊义等人大喊:“吾乃大将姚友仲,你等若想攻我都城,便在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言毕,姚友仲就化身成为一个狮头人身的半兽人,提着带有雷电的长刀就迎着卢俊义冲去。

    踏白军的将士想要射杀姚友仲,但被卢俊义给拦下了。

    卢俊义知道姚友仲是大将,要不是姚友仲,他们早就攻下汴梁城了。

    对于这样尽忠职守的大将,卢俊义想要给他应有的尊敬。

    所以,卢俊义飞身下马,挺起钢枪,道:“杀你之人,乃大元安利节度使卢俊义!”

    言毕,两人就打了起来。

    枪来刀往,两人打了一百二十多回合。

    最终,卢俊义借着错身之际,回手一枪杆将姚友仲扫倒在地,随即栖身上前将枪抵在了姚友仲的喉咙上。

    姚友仲什么都没说,而是将眼睛一闭,等着受死。

    卢俊义敬重姚友仲英雄,舍不得杀他,所以,没有戳下这一枪,而是让人将他给绑起来。

    害怕姚友仲想不开,卢俊义劝道:“今满城皆在跑,独将军一人死守,对得起赵宋了。”

    内侍黄经臣,是赵佶时代的一个宦官,沐浴皇恩可谓至深。

    其实不只黄经臣,赵佶时代的宦官,不,不只是宦官,只要是赵佶的臣子,哪怕犯了错,失了势,赵佶也不会像赵桓一样,动不动就诛杀,动不动就抄家,动不动就清算,而是会让他们善终。

    赵佶是真的做到了,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

    历史上,赵佶被金人掳走,曾让曹辅给赵构带去三句话:

    第一句,可便即真,来救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可以便宜行事当真皇帝,然后来救你的父母。前半句是政治交代,后半句则是求生本能,希望赵构能看在父母亲情的份上,早日接他和韦贤妃回家。

    第二句,有清中原之策,悉举行之,勿以我为念。

    如果说第一句话是落难时的哀求之语,这第二句还算有点血气和大局观,意思是:如果你有恢复中原的勇气和策略,那就全力施行,不要管我。

    第三句就是,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违者不详。

    艺祖即赵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留下政治遗嘱:不杀大臣和进谏者。

    在那样的环境下,赵佶还能给赵构这样的提示,可见赵佶对其手下的人是真不错。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见汴梁城要破了,将士奔溃,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就这样断送了,而他却无力回天,受赵桓指派督视东壁的黄经臣,遥望城中巍峨宫阙,忍不住号啕大哭,然后冲向火海,想要为赵宋王朝殉葬,以此来证明,他虽然身体不全,但却不失忠义。

    见黄经臣如此忠义,朱仝飞身过去,将都已经跳入火中的黄经臣又给抓住领子揪了回来,然后让人灭了黄经臣身上的火。

    负责守卫南壁城门的侍卫马军司郭仲荀,想要领兵登上城墙与大元军交战,忽然城上大元军箭下如雨。

    见此,郭仲荀只能退入内城。

    王宗濋一边率领御前侍卫向内城跑,一边冲往城中间涌的军民喊:“快上城迎敌,吾辈前往大内救驾!”

    王宗濋都不抵抗跑了,谁还会听他的命令?

    守城宋军中的官员将领有很多,可在最关键时刻,能有以死报国之心的,只有统制官何庆彦和统制官陈克礼。

    尽管大元军已经攻占了城墙,但何庆彦和陈克礼仍旧不肯弃城而逃,而是回身奋勇搏战,最终双双被擒。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边跑、边造谣:“卢太尉献了封邱门。”、“范统制献了戴楼门。”……

    再说大元军这边。

    攻占了城墙和宣化门后,各军都按照刘慧娘事先交代的,猛擂进军鼓。

    汴梁城中的军民听见鼓声,以为大元军马上就要下城屠城,他们吓得拼命往城中涌,根本无暇他顾,就更别提回身来迎战大元军了。

    而实际上,江鸿飞已经下了严令,只要汴梁城内的人不反抗,不许滥杀无辜,也不许放火,甚至不许下城墙,各军全都以城墙十丈之内为界,过界者,斩立决。

    与此同时,大元军的工程军开始在城墙上修建坡道。

    这样一来,大元骑兵就可以通过这些坡道随时跑马杀入汴梁城,进而也就不用担心宋军夺回城墙了。

    汴梁城中的军民不知道江鸿飞下了不许滥杀无辜的命令,他们沉浸在自己制造的恐惧和混乱中,相互踩踏,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还有一些人选择跳到河中逃命,结果却不幸被淹死了。

    怎么说呢,战乱一起,有些事真不是人为能控制的,哪怕那个人是江鸿飞。

    也许这就是改朝换代所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吧。

    好在,等大局已定了之后,江鸿飞立即就派裴宣亲自带人入城,张贴自己下达的皇榜,并派出三万骑兵,五百人马一组,分别沿着大街小巷,公告:“我大元皇帝有圣旨,城内之人,不论军民,若即拜降,不杀一人,若敢反抗,格杀勿论!”

    关键,这三万大元骑兵,若是看到有宋军溃兵或者泼皮无赖趁乱劫掠民众,还会上去诛杀溃兵,救下民众。

    关键的关键,大元军对投降的民众绝对秋毫无犯。

    慢慢的,汴梁城中的民众就发现了,大元军根本没有屠城的意思,相反,他们还在保护自己。

    直到这时,汴梁城中的民众才想起,江鸿飞也是汉人,汉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屠戮汉人呢?

    当赵桓听说,郭京就是一个大骗子,六甲正兵根本没用,而且托郭京和六甲正兵的福,大元军已经打进汴梁城了,他放声痛哭,悔恨不已!

    对于信了郭京,使用六甲正兵,以及将守军从城墙上撤下来,好不容易才逃回皇城的何栗和孙傅,非常自责,他们觉得自己辜负了赵桓的信任、重托和厚望。

    何栗和孙傅向赵桓请罪,表示他们愿意以死谢罪。

    赵桓登基以后,就一直在自剪羽翼,赵佶给赵桓留下的大臣,让赵桓杀的杀,贬的贬,派去议和的派去议和。

    到了现如今,赵桓再一看,他已经无人可用了。

    这时,赵桓要是再将何栗和孙傅这两个忠于他的宰执给免职了,赵桓就彻底无人可用了。

    关键,现在也得有人出面收拾这个烂摊子不是。

    权衡利弊过后,赵桓赦免了何栗和孙傅,还让他们想办法保全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

    何栗立马表示:“臣愿率领撤入内城的军民与大元军巷战,誓死保卫陛下及我大宋!”

    此时,内城中还有数十万军民。

    何栗天真地想,只要将这数十万军民组织起来,还是能抵挡住大元军一阵的。

    赵桓已经彻底失去了方寸,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所以他也只能先听何栗的。

    何栗命人将兵甲库中的兵甲从皇城的城墙上扔下去,然后慷慨激昂地说,自己会率领城下的军民跟大元军血战到底。

    可在大元帝国打入汴梁城的密探的传播下,已经冷静下来的内城中的民众,想起来了,江鸿飞也是汉人皇帝,与赵桓没什么不同,而且江鸿飞爱民如子,从不剥削民众,还会给民众免债、分田、分粮,就是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只要不负隅顽抗,也不会被江鸿飞屠杀的。

    大元密探又向那些溃兵传播,大元帝国从不拖欠军饷,而且全都是实饷,没人敢喝兵血,还吃得好、穿得好,关键有社会地位。还有,大元军的很多将军、高级军官都是从赵宋王朝过去的,王禀、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等很大一批人,现在都已经是一方边帅了。

    甚至就连姚平仲、杨可胜等,都没有死,他们也都在大元帝国那边当上大官了。

    听到这些,大多军民在拿到兵甲了之后,转头就扔了。

    很快,张叔夜也拖着受伤的身体进宫,劝赵桓赶紧跟他杀出城去避险。

    可赵桓哪有这个胆量?

    所以,赵桓沉默不语,根本就不接张叔夜这茬。

    在江鸿飞君臣的雷霆镇压下,外城很快就恢复了秩序。

    而内城中,乱兵、暴民趁机到处烧杀抢掠,可以说是无恶不做,以至于混乱至极。

    可赵桓君臣现在已经顾不上这些事了。

    赵桓很担心,他干得这么差,他父皇赵佶再趁机复辟,所以,他便以担心赵佶遭到乱军和暴民的冲击为由,派人去将赵佶和赵佶的妃嫔全都接到皇宫中。

    这是自从赵佶生日过后,赵佶、赵桓父子第一次见面。

    其实,赵佶早就断定,江鸿飞肯定会南下伐宋,劝赵桓前去陕西避难。

    可赵桓不仅将赵佶软禁起来,还坚决不信赵佶说得任何话,防自己父亲就像防贼一样。

    见赵桓这么“孝顺”,赵佶对赵桓失望透顶,甚至是心灰意冷。

    这么说吧,要不是大元军打进汴梁城,赵佶和赵桓这对亲父子可能老死不相往来。

    如今,事实证明,赵佶是对的,赵桓完全是自作聪明。

    要说赵桓现在不后悔,肯定是假的。

    可现在赵桓后悔也晚了,于事无补。

    在赵桓看来,现在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

    张叔夜劝赵桓杀出城去。

    何栗、孙傅劝赵桓跟大元军巷战。

    赵桓觉得这两个建议都是自找死路,为今之计,只有向江鸿飞求和,他和赵宋王朝才能有一线生机。

    没错。

    之前一直左右摇摆、战和不定的赵桓,终于彻底下定决心,他要跟江鸿飞议和,不,是求和,只要江鸿飞愿意放过他,放过赵宋王朝,他什么都愿意干。

    基于这个想法,赵桓赶紧宣召皇室、大臣进宫,商议怎么跟江鸿飞求和。

    很快,吏部尚书谢克家、景王赵杞、户部尚书梅执礼就来到了皇宫。

    商量了没一会,赵桓就迫不及待地说:“朕听闻大元皇帝喜好女色,尤……尤好帝姬?”

    都是千年的狐狸,赵桓的态度又已经这么明显了,谁还能不明白,赵桓想走赵佶的老路,也就是送帝姬求和?

    老实说,赵桓主动送帝姬求和,必然让人所不齿。

    但形势至此,大家也都能理解赵桓。

    不过,送帝姬求和这个话茬,外人真不好附和。

    最后,还是赵佶比较有担当,他长叹一声,然后定下基调:“事急从权。”

    见赵佶发话了,大家才纷纷接话。

    随后赶来的王时雍提醒赵佶、赵桓等人:“上次大元皇帝便要了四位帝姬,这回……”

    众人明白王时雍的意思。

    之前,大元军都没南下,赵宋王朝就送了四位帝姬。

    如今,大元军都已经打下汴梁城了,最少得送八位帝姬给江鸿飞,才有求和的希望。

    可问题是,赵佶不是没有这么多女儿,但他的女儿,要么已经嫁人了,要么年纪太小了,年纪合适的,早就让江鸿飞要走了。

    这怎么办?

    难道将已婚的帝姬或者是还未成年的帝姬给江鸿飞?

    ……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