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五十一章 兵临汴梁城下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三百五十一章 兵临汴梁城下

小说:仙侠版水浒作者:任鸟飞字数:5153更新时间 : 2024-06-05 20:44:00
    …

    “国家之难,君主忧辱。苟可以了事,义不得辞。然深入元廷,恐有不测,未有还期。公等且归,与父母妻子诀别,来日五更,至此同行。”

    王云、耿延禧(耿南仲的独子)、高世则,以及都监东头供事官蓝珪、康履、黎楶,入内西头供奉官杨公恕、内知客修武郎韩公裔等跟赵构一块去面见江鸿飞求和的人,全都来到康王府参见赵构,赵构勉励了众人一番,然后让他们回家跟亲人告别。

    该说不说,赵构他们这些人这时候去大元军议和,其实是有视死如归的心理准备的。

    同时,赵桓将耿南仲找来,对他说:“康王要求卿之子为官属,他不辞而往,朕甚嘉之。”

    耿南仲回答说:“国家艰难之时,岂敢辞?”

    说着说着,耿南仲的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耿南仲从内殿退出,路上,忽然有个内侍跑来交给他一份御笔,上写:“耿延禧速宣回奏事。”

    耿南仲看着御笔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又回到内殿,向赵桓奏禀道:“康王为国出使,臣子之不肖,得奉使左右,幸也。若独宣回,臣何面目?”

    赵桓很感动,于是撤销御笔,同时下旨任命耿延禧为龙图阁直学士,又给了不少重赏。

    值得一提的是,为表彰赵构为国解忧、不惧生死的品质与精神,赵桓晋升赵构的母亲龙德宫婉容韦氏为贤妃,赵构为安国、安武节度使。

    很快,赵构就率领王云等人离开汴梁城北上。

    此时,已经有不少大元军在往京畿地区赶了。

    而且,江鸿飞已有严令,若遇到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不论是谁,全都抓捕。

    可也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真有神明庇佑赵构,赵构他们这一行人,这一路之上,竟然一波大元军都没有碰到。

    当天傍晚,赵构一行便到达长垣。

    赵构他们计划第二天早上从长垣出发,天黑前到达滑州,然后渡过黄河去面见江鸿飞。

    驻扎在韦城县的汪伯彦获悉赵构要去议和后,立即领兵出迎,保护赵构入城。

    韦城内的百姓戴盆焚香,遮道相庆,他们全都希望赵构能留在韦城过夜。

    汪伯彦将韦城百姓的愿望禀告给赵构,并安排赵构在县衙住下。

    接着,汪伯彦对赵构说:“大元皇帝已于昨日,由大名府魏县李固渡河矣。恐已追不上,愿大王暂留此地,审议国计。”

    康王说:“受命前去,不敢止于中道。”

    王云、耿延禧、高世则等也都说:“兼程前去,即使大元皇帝已渡河,也可追得上,明日一早便走。”

    赵构等人所不知道的是,江鸿飞听说赵构前来议和,特意派一队人马去接赵构,想要将赵构抓在自己的手上。

    可江鸿飞派去的人没想到,汪伯彦会在中途将赵构接去韦城,进而与赵构一行擦肩而过。

    真不能说赵宋王朝没有人敢跟大元军交战。

    在折彦质撤离滑州了之后,滑州知州宗泽,就招揽了一些溃兵据城而守。

    江鸿飞知道宗泽是一块硬骨头,不好啃。

    关键,江鸿飞着急包围汴梁城。

    所以,江鸿飞让南下的军队绕开滑州城,直接前去京畿地区,进而使得滑州城如今还在赵宋王朝的控制下。

    宗泽也已经得到消息,赵构要去找江鸿飞议和,他也亲率滑州的官员在距离滑州城六七里之处迎候赵构。

    赵构来后,宗泽对赵构说:“今大元入侵我大宋已成定局,再去议和何益?愿勿行!请大王留下,共同抵御大元入侵!”

    王云不同意宗泽的主张,坚持尊赵桓的命令北上去找江鸿飞议和,想以和谈来避免赵宋王朝沦陷。

    滑州百姓听说此事,都在路上痛骂王云,并大声呼吁:“王云是细作,他定是想将大王献给大元。大王勿行,不如起兵!”

    宗泽对王云也很反感,他曾上奏章给赵桓说:“王云多次往返大元,与大元熟悉,恐他会为大元谋利,从而出卖大宋,切勿上当受骗。”

    赵桓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竟然将宗泽的奏章拿给王云看。

    因此,这次见到宗泽后,王云便出言讽刺宗泽吹牛,放大炮,说他已经聚集一万五千大军,如今却连零头都不到。

    而宗泽则坚定地认为,这时候再去跟大元帝国议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加上他对主和的王云印象很差,便让人散布消息说:“王云果然是细作,明日他将带亲王去大元邀功请赏矣。”

    滑州百姓听说后大怒,遂一拥而上,将王云活活打死,王云随身携带的诏书也不见了。

    甚至就连耿延禧和高世则都差点被滑州百姓给打死。

    接着,滑州的百姓又拥上前来,将赵构团团围住,说道:“大王不可北去,今离北门五六十里,即有大元军。王尚书是细作,刚才已打死了。”

    赵构看见这一幕,大惊失色,再也不敢提北上议和了。

    不过,赵构也因此开始畏惧“手段狠辣”的宗泽,以及他治下的“暴民”的残暴,甚至惴惴不安。

    耿延禧和高世则也觉得滑州太不安全了,建议赵构回到汪伯彦控制的韦城,将实情上奏朝廷,然后在韦城待命。

    耿延禧和高世则的提议正中赵构的心思。

    恰好,这时汪伯彦派人送来蜡书,告诉赵构,江鸿飞正在找他,请他速回韦城,从长计议。

    于是赵构一行连夜偷偷逃出滑州。

    赵构一行刚出滑州不久,汪伯彦派的刘浩以及两千宋军就接到了赵构。

    这时,赵构一行才有了安全感。

    让赵构热泪盈眶的是,尽管是深夜,但汪伯彦还是身穿戎装,肩背橐鞬,率领亲兵一千人,在郊外迎接赵构。

    赵构非常感动,他眼含热泪说:“它日见到皇上,当首先荐汪公担任京兆尹。”

    从此,汪伯彦开始受到赵构的赏识和重用。

    天快亮的时候,赵构一行已经安全抵达韦城。

    而宗泽,对此却毫不知情。

    赵构一行到达韦城不久,大元军就全面进入京畿地区,赵构与赵宋朝廷的联系也暂时中断了……

    ……

    江鸿飞是想抓住赵构,永绝后患。

    可赵构跟一汴梁城的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而且,赵宋王朝毕竟还没有灭亡,其统治还是深得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阶层的支持。

    关键,赵构只是赵光义一支流落在外的唯一一个皇族,实际上,赵匡胤一支流落在外的宗族,还是大有人在的,也就是说,就算没有赵构,那些忠于赵宋王朝的人还是会立别人来对抗大元帝国的。

    要是那些忠于赵宋王朝的人立一个英明神武点的人,而不是立赵构这个怂包,没准会给江鸿飞消灭赵宋王朝代来更多的麻烦。

    所以,对江鸿飞而言,能捉到赵构,固然好,要实在是捉不到赵构,江鸿飞也不会太强求的。

    目前,当务之急的是,江鸿飞得先消灭赵宋王朝的主力,也就是东京汴梁城中的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以及忠于赵宋王朝的人。

    四月十六,花荣部、林冲部、杨志部、史进部、唐斌部,在许贯忠的率领下,到达汴梁城外。

    大元军兵临汴梁城下。

    许贯忠等人并没有立刻展开攻城,而是直奔汴梁城西北郊,抢占了一個名叫牟驼冈的地方,并在那里安营扎寨。

    牟驼冈是赵宋王朝的天驷监即孳生马监之所,就是赵宋王朝养马的一个地方。

    这里养有两万余匹灵马,库房里的粮草饲料更是堆积如山。

    而且,牟驼冈地势险峻,三面环水,如同沙洲,背靠雾泽陂可作屏障,占据此地,易守而难攻。

    大元军占领牟驼冈,既可以补充大元军的灵马,也可以获得不少粮草辎重。

    没错。

    抢占牟驼冈,是江鸿飞君臣早就制定好的战略战策。

    见大元军兵临城下,汴梁城内的所有城门全部关闭,全城实行戒严,守城官兵在各自阵地上严阵以待。

    而城外,方圆数百里之内,不少百姓纷纷离家逃难,不想卷入到这场战争当中。

    当然,也有不少知道江鸿飞行事风格的民众,主动找来报道,想要帮大元军消灭万恶的赵宋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梁方平单骑遁归,从浚州马不停蹄地跑回汴梁城。他害怕受到军法处置,不敢入城,便在城外收集溃退散兵,驻守在外城西城墙一带。

    而何灌,先是退守汜水关。

    等到大元军追到汜水后,何灌手下的人马又望风惊溃。

    何灌无奈,只好率领剩余的兵马退还至汴梁城。

    何灌入城请求觐见,想要向赵桓禀报梁方平逃跑一事。

    可是,由于赵宋朝廷当时正处于纷乱之际,根本顾不上追查黄河失守一事,赵桓也没时间见何灌,只是令何灌控守汴梁城的西隅。

    随后,折彦质和李回也率领部分残兵败将退回汴梁城。

    赵桓同样没有追究折彦质和李回的责任,而是让他们率领本部人马跟着守城。

    赵桓下令,保甲、军人、百姓、僧人、道士等,全部登上城墙,守卫汴梁城。

    赵桓还下令,赵宋朝廷停止其他一切政务,各部门都要积极准备应战。

    而直到此时,赵桓都还没有放弃所谓的议和,并对停战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幻想着江鸿飞能够大发慈悲,拿着他给的一点虚名和仨瓜俩枣罢兵而回,所以,就在全面封城之前,他又令耿南仲和聂昌以通和国信使为名,立即出发,前去大元军中面见江鸿飞求和。

    另外,赵桓急召之前他所设置的四道兵马总管,即北、西、南、东四个防区,也就是北道总管赵野、西道总管王襄、南道总管张叔夜和东道总管胡直儒,立即率兵前来勤王救驾。

    赵桓又急令水部员外郎孙昭远前往陕西传达圣旨,命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范致虚,总领陕西六路帅臣,督促陕西勤王军马入援京师。

    陕西这六路如今的帅臣分别是:环庆帅臣王似、熙河帅臣王倚、泾原帅臣席贡、秦凤帅臣赵点、鄜延帅臣张深和永兴军帅臣范致虚。

    这六路军马,是赵宋王朝战斗力最强的队伍,被称为大宋西军。

    赵桓希望大宋西军能及时赶到京城勤王,就像上次种师道领军勤王那样。

    最后,赵桓派人去东南,让童贯分出一支人马北上勤王救驾。

    面对严峻局面,赵桓与一众赵宋王朝的大臣经过研究决定,对汴梁城四壁实行分区守御,分别任命提举官孙觌负责东壁,安扶负责西壁,李擢负责南壁,邵溥负责北壁,每壁部署三万人。殿前司指挥使王宗濋担任都统制,他以京城诸营兵万人分作五军,作为预备队,以备缓急救护:前军屯驻顺天门,左军、中军屯驻五嶽观,由姚友仲统领;右军屯上清宫,后军屯景阳门,由辛康宗统领。其余人,分配到京城四壁。梁方平、何灌、折彦质、李回、范琼、王琼等人也分别统领材武人,守卫四壁。

    赵桓令所有守城将士,皆挂甲上城。

    为加强领导,赵桓又对赵宋朝廷的执政班子做了调整,任命:御史中丞曹辅为签书枢密事,陈过庭为中书侍郎,冯澥为尚书左丞,孙傅为尚书右丞。同时,对守城指挥机构也做了调整,设置京城守御使副及以下官职。任命尚书右丞孙傅为守御使,殿前指挥使王宗濋为守御副使,郭仲旬、卢益为提举守御司干办公事。

    唐恪率领新的执政班子登城视察,到各处城壁转了一转。回宫后,他们向赵桓建议,必须增强城防领导力量。

    于是,赵桓下令,对每一城壁又增置提举官一员。东壁为辛康宗,南壁为高材,西壁为张撝,北壁为刘衍。任命折彦质提举四壁,刘鞈、何灌副之。对每一城壁,又安排一名宗室担任同提举;对每一城门,又安排一名宗室负责城门启闭。另外,还在诸城门安排弹压统制官,人数众多,不可胜纪。

    担心守城的人马不够,赵桓与执政大臣们经过研究决定,给那些参加过武举考试且成绩优异者补授官职,令他们登城守御;又选择在京稍有武艺之人和太学生中有策略之士,共百余人,授予代理官职,也上城守御。

    又经过一番研究,赵桓决定临时从京城招兵。招兵种类不一,有壮勇、效用、敢战之类,皆分门别类,进行编队和管理,然后分配到各个城壁。

    有一个名叫王健的军官,上书建议设置奇兵。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统领官。招募来的奇兵,都由开封府尹何栗提领。招募来的忠义兵,皆由守御使孙傅提领。

    另外,守御副使、都统制王宗濋,以及被赵桓重用的守御使孙傅,还给赵桓介绍了一个奇人。

    此人名叫郭京……

    ……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