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四十五章 江衍:这可是你先动手的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三百四十五章 江衍:这可是你先动手的

小说:仙侠版水浒作者:任鸟飞字数:5640更新时间 : 2024-05-31 06:37:54
    …

    见大元军迟迟不敢南下伐宋,以种师道为代表的军方主战派的意见很明显在赵宋朝堂之上占据了上风,得到了赵桓的有力支持。

    三月初的战略会议上,初步确定了赵宋王朝北上出兵威慑大元帝国让大元帝国归还赵宋王朝的山东、河北、河东的日期,并做了相应的军事部署。

    但是,以李邦彦为代表的议和派却对主动挑衅疑虑重重,他们认为,出兵威胁大元帝国,是一种冒险行为,一旦失败,前边的和谈努力都将前功尽弃,而赵宋王朝也将面临沦丧之危。

    也就是说,将相之间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这本该是赵宋朝廷的最高机密。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此事很快就在朝野内外迅速传播开来,各界人士,包括平民百姓,全都对此议论纷纷,说三道四,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甚至就连在酒楼里都常有人因是战是和而吵得面红耳赤。

    已经成了京城首屈一指大酒楼老板的孙新和顾大嫂,早早地就将这些消息送回大元帝国……

    其实,关于将相之间的政策为什么会出现严重地分歧,赵桓心里很清楚,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赵桓一手造成的。

    以前由于军力不足,赵桓君臣又以为大元军即将南下伐宋,为了避免赵宋王朝沦丧,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遭到颠覆,赵桓采纳了李邦彦等人的建议,热衷于议和,甚至愿意割地赔款嫁帝姬以求和平。

    而现在,赵宋王朝的勤王之兵已来了二十多万,从汴梁城往下一看,黑压压地一大片,无边无际,而且还有不少勤王之兵还在来的路上,关键赵宋王朝屯驻在黄河南岸的宋军本就多达三十多万,可以说,单从军队的人数上看,仅可用于跟大元帝国开战的宋军丝毫都不比大元军少。

    特别是西军名将种师道以及众多能征善战的宋将全都已经来到赵桓的身边。

    兵多将广,让赵桓觉得他的腰杆子终于可以硬起来了,他再也不用跪着了。

    所以,赵桓现在又热衷于向大元帝国耀兵,甚至向大元帝国开战,他希望在自己领导下的赵宋王朝可以通过军事手段向世人展示出其强硬的一面,甚至是向世人证明他比自己父亲赵佶强。

    赵桓从一味地求和,甚至不择手段地求和,迅速转变为一心向大元帝国展示他的强硬,其转变的速度虽然有些快,但这并不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

    只不过,赵桓现在求胜心切,对于展示赵宋王朝的武力以及他是一个敢打敢拼的皇帝似乎有些迫不及待。

    一天之内,赵桓竟然五次派内侍去催促种师道,让种师道考虑是否可早日出兵。

    而种师道很冷静也很沉稳,绝不肯贸然出兵。他坚持按计划等姚古、种师中等率领更多的西军到来后再率军北上,不赞成提前率兵北上,免得激怒大元帝国,双方立即开战后,宋军防不住大元军的攻打。

    实际上,种师道很清楚大元军到底有多强大,他也不是真的想跟大元军开战,至少不想主动进攻大元军。

    种师道真正想的是,等宋军准备好了以后,找机会干大元军一下,向大元帝国展示一下赵宋王朝的武力,然后以守为战,准确的说是以黄河为防线,好好跟大元军打上一场防御战,向大元帝国证明赵宋王朝不是软柿子。

    只有这样,大元帝国才不敢南下伐宋,赵宋王朝才能暂时稳住其北方的防线。

    换而言之,种师道其实不是主战,而是想以战迫和,先彻底解决北方的问题。

    如果种师道的战略构想能够达成,赵宋王朝就可以再调一些兵南下,去剿灭方腊的永乐朝,甚至是剿灭大元帝国在南方的州县,接着剿灭王庆,回头再集中赵宋王朝全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力量,甚至是联金、联夏三国共同出兵剿灭大元帝国。

    也就是说,种师道想下的是一盘彻底挽救赵宋王朝的大棋。

    种师道也将他的想法详详细细地跟赵桓说了。

    可赵桓毕竟才二十多岁,还远没有种师道的冷静和沉稳。

    自从听了种师道的战略构想了之后,赵桓的热血一下子就燃烧了起来。

    也可以说,赵桓当了十二年的太子,压抑了太久太久太久。刚登基的时候,又面临大元军南下伐宋的高压,以及突然掌权的迷惘。如今终于让赵桓等到了“扬眉吐气”的机会,赵桓已经压抑不住他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就想给欺负他们赵宋王朝,抢了他们赵宋王朝疆土、夺了他四个妹妹、逼他父亲禅位、让他们父子颜面扫地的江鸿飞点颜色看看。

    关键,赵桓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向世人证明,他比他父亲赵佶强,他比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都强,他甚至比史上的任何一个皇帝都强,赵宋王朝的臣民逼他父亲禅位给他,没有错,他就是赵宋王朝的救世主,他只要出手,就能干趴下之前风光无两的江鸿飞,将他父亲丢的疆土全都收回来。

    赵桓甚至幻想,只要种师道率领大宋精锐北上,就能击败大元军,横扫大元帝国,一直打到大元帝国的都城元大都,将江鸿飞捉来,让他千刀万剐,他一举收复赵宋王朝历任皇帝都没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方腊、王庆见此,乖乖臣服于他所统治的赵宋王朝,将抢赵宋王朝的疆土全都还回来,接下来,他再消灭西夏,消灭金国,消灭高丽,消灭吐蕃,收复草原和西域三十六国,远征中亚,使赵宋王朝超越汉唐,成为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想到这些,赵桓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就压抑不下他自己伟大的梦想。

    可种师道却始终不温不火的,根本就不能理解赵桓的雄心壮志。

    种师道的表现令赵桓很失望。

    赵桓于是又将希望寄托在年轻的将领姚平仲身上。

    姚平仲骁勇善战,政和五年在与西夏臧底河之战中,他斩获夏人甚众,一战而成名,那年他才十八岁。

    童贯曾召见姚平仲,交谈中发现姚平仲很有傲气,甚至不把童贯放在眼里,童贯很不悦,所以一直在故意打压姚平仲。

    然而,关中豪杰全都推崇姚平仲,称他“小太尉”。

    不久前,方腊作乱时,童贯受命领兵前往平乱。

    虽然童贯讨厌姚平仲,但是却心服姚平仲的勇猛,还是调他同行。

    此战,姚平仲功冠全军。

    童贯在收复杭州了之后,重赏群将。

    颁赏前,姚平仲对童贯说:“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

    见姚平仲一心隔着锅台上炕,想要越过他直接跟皇帝赵佶搭上线,童贯更加不能让姚平仲出头了。

    所以,童贯更加打压姚平仲,后来干脆将姚平仲调回西北。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遭到童贯这么打压,可能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可姚平仲不同。

    姚平仲虽然从小就是一个孤儿,但他却幸运地被姚古收为养子。

    姚古为名将姚兕的次子,名将姚雄的胞弟,姚古也是西军中的名将,名声和地位都不在种师道之下。

    这么说吧,姚氏家族与种氏家族在西军中都很有渊源,都是名将世家,都是陕西的名门望族,在西军中的影响力都很深远。

    如今,姚古也正在率领熙河军的主力向东京挺进,赶来勤王救驾。

    姚平仲率领的,就是熙河军的先头部队。

    种氏、姚氏两家向来都是,两家弟子争强好胜,各不甘服下。

    可姚平仲却发现,种师道如今非常受赵桓的器重,只怕不等姚古到达东京汴梁城,种师道就占尽了风头,到那时,可能就没有他们姚氏什么事了,进而导致他们姚氏就会被种氏压上一头。

    恰巧,赵桓也不满意种师道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磨磨蹭蹭,他还发现,姚平仲很勇猛,在宋军中也很有威望,关键姚平仲是一個年轻的将领,应该能明白他的雄心壮志。

    于是,赵桓就召姚平仲入福宁殿奏对。

    这是姚平仲追求了多年的梦想。

    而且,姚平仲也想借此机会胜种师道一次,为他们姚家扳回一局。

    于是,在赵桓向姚平仲问计的时候,姚平仲就对赵桓说:“将士们皆愿速战,可如今却迟迟不战,不免怨声载道也。”

    这正是赵桓想听到的,他立马对姚平仲发起牢骚:“可种宣抚不同意马上开战,唉!”

    姚平仲一见赵桓是这个态度,立马表示:“臣愿领兵北上渡过黄河奇袭元军,生擒大元几员统帅、大将,以振我大宋士气!”

    赵桓闻言大喜,当即向姚平仲许诺:“若成功,必当重赏。”

    对于何日前去劫寨有取胜把握,赵桓还令术士楚天觉推算一下。

    楚天觉算了算,认为得胜之日为二月丁酉,即二月初一。

    姚平仲于是决定,二月初一夜里,他就率兵偷偷渡过黄河,前去偷袭大元军的军营。

    与姚平仲一起执行劫营计划的大将杨可胜则向赵桓奏道:“此行决危,又恐失宰相和议之信,臣欲作奏检藏怀中,具言臣不候圣旨往击贼。”

    杨可胜这是准备,万一劫营不成功,自己就替赵宋朝廷承担起这份主动挑起战端的责任。

    杨可胜一席话,让赵桓大为感动,也给赵桓吃了一个定心丸。

    赵桓天真地想,就算劫营不成功,他也可以推得一干二净,派人去对江鸿飞说,这都是杨可胜的私人行为,与他和赵宋王朝一点关系都没有,杨可胜就是赵宋王朝的一个临时工。

    害怕种师道阻止此事,赵桓、姚平仲还瞒着种师道,甚至将种师道支出去检阅勤王之师。

    可赵桓和姚平仲有心低调,却没做到低调。

    定好渡过黄河偷袭大元军的军营这个大计不久,姚平仲就下令在开宝寺旁边竖立三面大旗,旗上皆写着“御前报捷”字样。

    而且,有司又在封邱门上安置御幄,准备等姚平仲凯旋归来,赵桓的车驾前来接受俘虏。

    甚至于,姚平仲率劫营军兵出城后,东京汴梁城中的人全都堵在城门和道路两旁,等着姚平仲传回来捷报。

    换而言之,赵宋朝廷的有关各方都已事先做好了庆祝胜利的准备,其声势之大,都到了京城户户皆知的地步。

    这种情况下,种师道知不知道,江鸿飞不知道,反正,他和大元帝国上下,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其实——

    大元军在河北前线的统帅刘慧娘、许贯忠、贾夫人、吴用、闻焕章等人,一直都很警觉,时刻严密防范宋军突然杀过黄河。

    更何况,大元帝国的三支情报机构,全都探查到了宋军将要偷偷渡过黄河前来劫营这个情报。

    所以,大元军张开了一张大网,等着宋军自投罗网。

    二月初一深夜,没有月光,夜色漆黑,姚平仲与杨可胜等按照预定计划,率领七千骑兵悄然出发,从黄河南岸找水浅之处渡过黄河,前去偷袭位于汲县的大元军军营。

    姚平仲命王通为先锋军统制,王通率五百名敢死士直抵大元军军营。

    可是,王通连劫二寨皆空,到了第三寨,铁浮屠左军、马十军、三千剑拔弩张的步军正在严阵以待。

    王通与敢死队顿时陷入大元军包围之中。

    霎那间,箭如暴雨!

    接着,五千具甲骑兵对其碾压。

    最后,马十军追着掩杀。

    这一套下来,虽说宋军殊死作战,以待援兵。

    然而,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先不说,不等宋军的援军到来,王通与赵宋王朝的五百敢死队就被剿灭的剿灭,投降的投降。

    只说,你以为姚平仲率领的那支后军,难道就没有对付他们的大元军吗?

    招呼姚平仲他们的正是铁浮屠右军、胜捷军,以及武松率领的步九军……

    简而言之。

    大元军以有心算无心,大败宋军,最后只有三百来骑,仗着反应快、马匹好,逃回黄河南岸,其余宋军将士全军覆灭,就连统兵的姚平仲和杨可胜都被捉了。

    当天夜里,吴用亲自审问姚平仲和杨可胜。

    吴用说:“两国已和,又来劫寨,何也?”

    杨可胜回答说:“可胜以勤王兵到京师,三军欲战,故可胜率之以来,非朝廷之意也。”

    杨可胜还主动说他怀中有一份奏检,可以证明他所说的。

    杨可胜是陕西勇将杨可世的兄弟,忠肝义胆,视死如归。

    吴用一看,就知道,杨可胜是个硬骨头,从他那里肯定问不出来东西。

    吴用再一看看似视死如归却一声不吭的姚平仲,嘴角一翘,然后让人将杨可胜带下去。

    等到杨可胜被带走,吴用亲自为姚平仲松绑,同时说:“将军错矣,赵宋已有亡国之象,而我大元却如日初升,将军舍了性命为赵宋来偷袭我大元军营,何其不智也。”

    姚平仲故做豪气地说:“要杀便杀,要刮便刮,休要说降于我,我姚家世受皇恩,我岂能叛国,背信弃义?”

    吴用说:“将军言重矣,吴某只是惋惜将军英雄,欲于将军说几句实话。”

    给姚平仲解绑后,吴用看着姚平仲“推心置腹”地又说:“将军必知韩世忠将军、吴玠将军、吴璘将军、王彦将军、李彦仙将军等自赵宋那边过来的将军罢?今他等在我大元皆受重用也,各个为一方边帅,坐镇一方,吴某听说,他几个中还有将军部将,将军若早来投我大元,现今便是未做到三公,三孤也定做得……”

    吴用此言一出,自以为怀才不遇的姚平仲,心中不禁泛酸!

    就像吴用所说的那样,韩世忠、吴玠、吴璘、王彦、李彦仙等人,在西军时,全都是无权无势的底层小校,给姚平仲提鞋都不配,他们见到姚平仲,不说点头哈腰,也得敬畏有加,客客气气地称一声“小太尉”。

    可是现在,韩世忠等人全都是名动一方的大将,授以节钺,而姚平仲,却连个经略使都还没有混上,就更别提获得授以节钺这种体现了皇帝对将领的高度信任和授权的荣誉了。

    如此,姚平仲难免去想:“若是我早投大元……”

    ……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