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赵桓君臣飘了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赵桓君臣飘了

小说:仙侠版水浒作者:任鸟飞字数:5159更新时间 : 2024-05-30 07:14:09
    …

    在大元军有可能大举南下伐宋之际,赵佶在大臣们的劝谏以及逼迫之下,改变原来的让赵桓当东京留守的计划,装病禅位,赵桓在哭哭啼啼中即位于福宁殿,是为宋钦宗。

    赵桓是赵佶的长子,生于元符三年,今年还不满二十四岁。其母是显恭皇后王氏。王氏是赵佶的元配,生有一子一女,即赵桓和荣德帝姬赵金奴。赵桓九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王皇后便因病去世,由郑皇后代为抚养。在赵桓年仅十二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到如今,赵桓已经当了十二年的皇太子,在政治上,他不算小白。

    可此时,在赵宋臣民看来,外将有强敌入侵,内有皇帝禅位,赵宋王朝正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赵宋王朝需要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担当的君主。

    赵桓在当太子时,勤俭节约,不喜欢铺张浪费,还曾勇斗赵佶宠信的道士林灵素以及前宰相王黼,因此被不少赵宋臣民所期待。

    如今,赵桓在不少赵宋王朝的臣民的期待下登基成为赵宋王朝的新皇帝。

    朝野上下、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着赵桓的表现。

    很快,皇太子妃朱琏就被赵桓立为皇后,赵桓的宠臣耿南仲就被赵桓任命为资政殿大学士、佥书枢密院事。

    接着,赵桓又下诏任命吴敏为中大夫、门下侍郎,任命种师道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陕西六路制置使兼都统制……

    也就是说,随着赵桓的上台,赵宋王朝的管理层开始出现调整,过去的一切都将开始被推翻……

    其实——

    在赵宋王朝的很多大臣看来,只要赵佶禅位,让贤明的赵桓当皇帝,大元军应该就不会南下,会坐下来与赵宋王朝谈判,以政治和外交来解决双方的矛盾与分歧。

    而且,赵宋朝廷派的和谈代表已经启程北上,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传来结果。

    在这样期待的氛围中,赵桓手诏高俅和黄河南岸的宋军,严令他们不得轻举妄动。

    谁想,第二天,朝廷就接到奏报,高俅已经以护卫赵佶的名义,率领三千禁军南下了。

    可能是仗着赵佶的宠信,高俅的胆子的确很大,对于赵桓的命令,他竟敢拒不从。

    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身处前线的高俅,清楚他根本就抵挡不住大元军的攻打,而他又跟梁山好汉林冲、鲁智深、杨志和徐宁都有仇恨,一旦他被大元军给捉了,绝对不会有好下场,才想借着这个机会逃到南方,苟活性命。

    这段时间,像高俅这样擅自南下前往江淮地区避难的官员还有很多。

    自从赵佶逃去毫州,大量赵宋王朝的大臣权贵,根本不管国家利益,打着扈驾的名义,带着家属随从,纷纷向南方逃去。

    由于逃走的官员实在太多了,甚至都出现了赵宋朝廷的官员跑了三四成,朝堂上显得冷冷清清的情况。

    其实,这些人出逃,也不光是因为大元军要打来了,主要他们也是想跟着赵佶保命。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些出逃的官员,不少都是赵佶一朝的宠臣,还有不少是在赵桓与赵楷夺嫡的过程中站错了队。

    赵佶的宠臣,担心他们离开赵佶,就失去了保护伞,而那些曾经站错了队的官员,则担心,国难当头,他们会因为从前站队的问题,被赵桓当成炮灰,若是留在东京汴梁城,可能会凶多吉少。

    听说高俅这个前线统帅都跑了,赵桓君臣大怒,一方面他们派人去捉拿高俅,另一方面他们赶紧寻找新的统帅。

    最后,赵桓君臣让宦官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以及步军都指挥使何灌前去接收高俅留在黄河南岸的宋军。

    梁方平是继童贯、谭稹之后赵宋王朝第三个担任统帅的宦官。

    去年,由于天灾人祸,京畿地区和两淮一带的民众也开始度日艰难,于是盗贼蜂起,赵佶曾命梁方平率军讨伐,而梁方平竟讨伐成功,稳定了京畿地区和两淮一带的局面。

    所以,朝臣们以为梁方平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殊不知,讨伐盗贼毕竟不是与正规军作战。梁方平这次所要面对的可不是一群盗贼,而是久经沙场的大元军。

    何灌是员老将,有很丰富的统兵经验。

    只是,此时东京汴梁城内既无战将又无强兵,唯独有两万“健勇”。

    ——这些健勇,往往上马以后,就双手抓着马鞍一动也不敢动,显然是不会骑马。没办法,因为京师太平已久,以至于连京师的禁军精锐都已经不知战了。

    很快,梁方平就从中挑选了七千,火速前去守卫浚州黄河大桥……

    轮到何灌时,这两万人马直到出发前也没凑足人数,兵部只好抓一些流民充数,何灌带着这二万人马赶紧北去防守黄河……

    送走梁方平和何灌,赵桓君臣开始讨论怎么才能避免大元军南侵一事,忽然接到奏报说,有一群太学生在宣德门外伏阙上书。领头的太学生名叫陈东,他在奏疏中强烈要求处死“六贼”,即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高俅这六位重臣。

    已过不惑之年的陈东是镇江丹阳人,他在京城士人界早就有些名气。他性格洒脱,气概豪迈,不肯屈居人下,也从不忧虑自己地位贫寒低贱。在蔡京、王黼辅政时,人们畏惧他们专权独断,不敢公开评论朝政得失,而陈东则毫不隐讳,敢于直言。因此,当陈东出现在某些宴会上时,有的客人因担心陈东发表激烈言论会连累自己,往往避席而去。

    陈东认为,现在赵佶禅位,赵桓即位,这正是赵宋王朝扭转腐败政局的大好时机,于是,他联合其他太学生伏阙上书:

    “……今日之事,蔡京、王黼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败于内,李彦继杨戬大兴西城所,童贯屡造战端,高俅又从而结怨于大元,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创开边隙,使天下势危如丝朆,此六贼者,异名同罪。伏愿陛下擒此六贼,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这场突然间爆发的学生运动,很快便得到朝内一些高级官员与将领们的支持,京城百姓也交口称赞。

    于是,无论在朝野中,还是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而对于赵桓来说,这也是一件很有利的事。

    在这六贼中,王黼等人与赵桓还有私人仇怨,他正好可以借机一并解决。

    而且,赵桓还可以借惩处六贼来立威,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所以,这场学生运动得到赵桓朝廷的肯定,被定性为正义的爱国行动。

    送走陈东等太学生,赵桓又向各地下达勤王诏令。

    ——京师禁军主力已被梁方平和何灌带走,现在东京汴梁城内守兵空乏。虽然赵佶在禅位前就已经向全国下达勤王诏令,但勤王部队至今仍杳无音讯。赵桓觉得必须尽快增强京师守卫力量,所以他又催了催。

    与此同时,赵桓下令,在京畿地区大量招募新军,并开始加固汴梁城的城墙……

    按照惯例,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纪年年号,这称之为“改元”。

    “改元”是帝王正式开始君临天下的一个标志,给年号命名也是一件很严肃的大事。

    赵桓将此事交给宰相白时中办理。

    白时中又将此事交给尚书右丞宇文粹中与中书舍人朱胜非。

    不久,宇文粹中从“日靖四方”与“永康兆民”两句中提炼出“靖康”两字,建议以此做年号,含有靖难安康天下太平之意,经廷议获得通过。

    ——“日靖四方”出自《诗经》,“永康兆民”源于《尚书》。

    靖康元年正月一日,赵桓一大早便来到明堂接受百官朝贺,并正式下诏改元:“自宣和六年正月一日,可改为靖康元年,布告多方,咸体朕意。”

    几日后,统制官马忠率京西募兵来到城下。

    同一天,还有大约一万骑兵在范琼的率领下,自京东而来。

    接下来,不断有勤王之师到来。

    城内军民见此,情绪开始有所回升。

    赵桓见此,精神也有所提振,他还亲自登城,慰问了一下在寒风中守城的将士,并且让人将这数万勤王之师安置在京城四周,并分别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构,给粮、给钱、给兵甲,派人训练他们。

    又过几日,种师道率领两万泾原路大军抵达汴梁城下。

    种师道如今已经是七十四岁的高龄,他在赵宋西军中一向很有威望。

    近来,种师道一直在抵御大元军的前线。据他观察,大元军似乎没有南下之意,应该只是在换防。因此,他本不想来京师的,因为他担心,他率泾原军主力走后,河西空虚,大元军或者王庆会趁此机会夺取鄜延路和关中平原。

    可赵佶、赵桓先后向种师道下了勤王令,种师道不得不亲率泾源军前来东京汴梁城勤王救驾。

    东京的市民得知西军前来勤王救驾了,无不欢欣雀跃,热情涌动,城内官兵的士气也是高涨。

    赵桓听说种师道来了,也是欣喜无比,他下令立即打开安上门,请种师道入城,并派遣尚书左丞耿南仲去迎接慰问。

    一见到赵桓,种师道便禀奏说:“臣揣测大选皇帝此次在黄河沿岸布置数十万大军,乃换防也,未必敢渡河,即便其渡河,今臣在此,陛下亦不须忧也!”

    种师道这席话,让赵桓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而且,赵宋王朝都折腾这么长时间了,大元军还没有南下的架势,赵桓君臣也隐隐猜到,江鸿飞可能不会伐宋。

    赵桓再三慰劳种师道,并问:“计将安出?”

    种师道已经知道了赵桓派人去燕京找江鸿飞议和一事,他回答说:“臣以为,讲和非计也。京城周围八十里,如何可围?城高十数丈,粟支数年,不可攻也。即便大元军兵临城下,若于城上扎寨,而城外严拒,守以待勤王之师,不逾旬月,敌自困矣。”

    接着,种师道又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河北、河东、山东皆京师屏障也,不可割与,且河北内有保州,此乃宣祖陵寝所在,不宜割与。”

    种师道不是第一個反对割让山东、河北、河东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事实上,对于割地给江鸿飞,赵宋王朝内部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他们坚定地认为,祖宗之地,寸许都不能割让给别人。

    赵桓没继位之前也主张不能割地赔款和亲,他还曾说过“龙女焉能嫁犬子”之类的话侮辱江鸿飞,引起一时轰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随着赵桓登基,随着东京汴梁城的人马越来越多,不少赵宋王朝的臣民觉得赵宋王朝又行了,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想讨好赵桓,所以他们反对将山东、河北、河东割让给大元帝国。

    种师道跟这些人其实不一样,他的主张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要知道,赵宋王朝的国都在河南开封府,只要元军打开赵宋王朝的黄河防线,两日内就能来到东京汴梁城下,威胁赵宋王朝的统治。

    而且,赵氏的祖陵确实是在河北,割让了河北,就等于是不要祖宗了。

    这可是能影响到赵桓统治的礼法大事。

    赵桓听后觉得有道理。

    于是,赵桓让种师道与李邦彦等大臣去政事堂,共议其事。

    来到政事堂,种师道对李邦彦说:“某在西土,不知京城坚高如此,备御有余,既如此,公为何主张讲和?”

    李邦彦回答说:“因国家无兵,故不得已议和。”

    种师道说:“守与战,是两回事。京城战若不足,守则有余。京城之民虽不能战,亦可使之守。但患无粮食,粮食苟有余,京师数百万民众皆兵也,何谓无兵?”

    李邦彦诡辩道:“平素不习武事,不知还有此法。”

    种师道笑了笑,说:“公不习武事,岂不闻往古攻守之事乎?”

    李邦彦无言以对。

    种师道又说:“既知敌要来,何不悉令城外百姓,撤去屋舍,搬畜产入城,然后关闭城门,为何要将畜产留作敌资?”

    李邦彦解释说:“仓卒之际,来不及顾及此事。”

    种师道笑了笑:“好慌,好慌。”

    种师道左右之人皆嘲笑李邦彦等朝中文臣不知兵。

    李邦彦等人羞臊不已,不少人更是因此暗恨上这些丘八!

    当天晚上,赵桓任命种师道兼任检校少保、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又任命他为宣谕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种师道的到来,随着东京汴梁城下聚集了数十万大军,随着不少人想起赵宋王朝在黄河南岸还有数十万大军,随着赵宋王朝的人发现大元帝国不敢南下伐宋,畏惧大元帝国的风向开始变了。

    换一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有些人开始飘了……

    ……

    ……

    昨天在作协开了一天的会,回来得实在太晚了,没能更新上,抱歉哈,现在补上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