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四十二章 禅位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三百四十二章 禅位

小说:仙侠版水浒作者:任鸟飞字数:5169更新时间 : 2024-05-27 22:04:03
    …

    江鸿飞伐了田虎,又招降了属于赵宋王朝的折家军,以及打掉了赵宋王朝的晋宁军,彻底夺取了河东以后,赵佶君臣慌了!

    好多赵宋王朝的大臣都断言,江鸿飞下一步,必是南侵,打破赵宋王朝在北方的防线,然后攻打赵宋王朝的都城东京汴梁城,提醒赵宋朝廷早做准备。

    赵宋宣和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开始,赵宋王朝举行郊礼。

    所谓郊礼,就是天子祭拜天地之大礼,这是皇帝身份之象征,也是政权合法化之标志。

    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

    ——同一时间,江鸿飞也在元大都的天坛举行郊礼。

    赵宋王朝的祭天礼仪主要表现为“三岁一亲郊制”,即每三年一次,于十一月冬至日,在东京汴梁城南郊圜丘,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昊天。

    这既与西周天子每年亲自举行祭天礼仪有别,也与后代有司摄事祭天不同。

    “三岁一亲郊制”,据说始于秦始皇,但宋代以前似乎并未真正实施过。

    赵宋王朝的“三岁一亲郊制”,是宋仁宗时期形成定制的,此后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一直奉行。

    可能是奉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吧,赵佶对举行大礼格外重视,他在位的这二十多年间,亲自主持大礼达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礼与明堂大礼。

    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繁琐,赵佶君臣对此非常重视。

    其实,不只赵宋王朝的官方,在赵宋王朝的民间,冬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东京梦华录》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南郊礼毕之后,赵佶缓缓走下祭坛,御临郊宫端诚殿。

    此时,天色未明,百官辟集,正在称贺之时,忽然有只猫头鹰于殿屋上“大笑”,好像在与赞拜声相应和。

    见此,好多赵宋王朝的大臣,都大惊失色!

    在古人看来,猫头鹰属于“不祥之鸟”,又称其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把它称之为“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

    总之,猫头鹰被看作是不吉利的鸟,它的出现,就预示着死亡或者灭亡,或者说已经有了走向死亡或者灭亡的苗头。

    对于猫头鹰出现在赵宋王朝最为重要的郊礼上,赵宋王朝的臣民感到很不安,他们全都觉得将有厄运降临在赵宋王朝之上。

    当然,赵宋王朝的臣民,也不是无的放矢,他们有这样的猜测,也是有根据的。

    彻底收复了河东之后,江鸿飞对大元帝国进行了重新布防。

    在江鸿飞的布置下,大元军被江鸿飞分成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王禀、李彦仙、赵立、岳飞、韩世忠、刘锜、吴玠、吴璘、王彦等赵宋王朝那边过来的将领为主的一众大元军的将领,江鸿飞将他们和三十万大军布置在了北线的各个关隘、险地,让他们负责防御北方的金人、草原各部以及西夏,说穿了,他们主要是对外。

    另一部分是以梁山将领、辽国降将、田虎手下的降领为主的一众大元军的将领,江鸿飞将他们布置在了北方的各个险要之地,让他们以黄河为防线,提防赵宋王朝和王庆,说穿了,这部分人马,江鸿飞主要是用来对内的,将来用来逐鹿中原的。

    江鸿飞这么做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这些曾经(哪怕是在历史上)忠于赵宋王朝的将领,在对付赵宋王朝的时候,面临心理上的挣扎,万一他们再让赵宋王朝给策反了,那就麻烦了。

    再有,江鸿飞相信,这些历史上的抗金名将,肯定不缺乏民族大义,他们是绝不会让胡虏南下侵略汉人的。

    而梁山将领、辽国降将、田虎手下的降领在对上赵宋王朝时,肯定不会下不去手的,更不会轻易被赵宋王朝策反的,毕竟,他们原来不是反贼,就是外族。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下一步不论是伐王庆,还是伐宋,战略重心都肯定是南方,所以,江鸿飞在黄河沿线囤驻了五十万大军。

    让江鸿飞万万没想到的是,江鸿飞频繁向南方调兵遣将,在黄河沿线囤驻了五十万大军的举动,被赵佶君臣误以为江鸿飞准备冲赵宋王朝动手了。

    天地良心!

    连年征战,大元军的人马全都已经很疲惫了,江鸿飞以前攒下的粮草辎重如今也不那么太充足了,就连江鸿飞本人都想歇息一段时间了,所以,江鸿飞是真想休养生息个一两年,再找机会,看看是先伐王庆,还是先伐宋?

    不想,赵佶君臣却误读了江鸿飞的想法。

    当赵佶得知,江鸿飞最近频繁向南方调兵遣将又在黄河沿岸屯驻了数十万大军之后,大惊失色,他紧急下达诏书,要求众臣上书陈献利害。

    诏曰:“大元囤大军数十万欲南侵,此边面事,理宜询访利害,选用人才,特许文武臣僚诸色人,经尚书省投状自效,并献陈紧切利害”。

    这天,在崇政殿里,赵佶望着他已经不再信任的梁师成,说:“北事之起,他人皆误我,独太师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须问他否?”

    ——梁师成曾反对赵宋王朝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应该先将四大寇消灭,再对外开战。

    梁师成见赵佶向他问计,把心一横,在赵佶耳边说:“官家可禅位给太子。”

    赵佶听言,默然而止。

    老实说,如今形势如此艰难,到处都得糊糊补补,才能勉强维持赵宋王朝这间千疮百孔的大屋不倒,在这种情况下,赵佶真是当够了这個皇帝。

    所以,梁师成的提议,让赵佶不禁有些心动!

    赵佶心想,要是将这个烂摊子丢给自己的儿子,自己是不是又能过回曾经每天问问道、写写字、画画画、吟吟诗、做做对,每天跟自己的一众妃嫔打情骂俏、没羞没臊,闲暇时再出去嫖个妓的美好幸福生活?

    赵佶越想越心动!

    于是,赵佶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他在御笔中说:“皇太子除开封牧,余依故事。兹出朕志,非左右大臣建明,付翰林草制谕此意。”

    开封牧、尹,赵宋王朝并不常置。

    因为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全都是先当开封牧、尹,然后登基称帝的。

    赵佶在“江鸿飞即将率大军南下伐宋”这个要命的时刻任命赵桓为开封牧,其目的明显是想让赵桓留守东京抵御大元军的攻打,而他则打算南撤到童贯刚收复的江淮一带,以避敌之锋芒。

    转天,赵佶就令一众宰执全部到都堂聚议赵桓担任开封牧一事。

    有司很快便决定,让赵桓尽快接手开封府的事宜。

    又过一天,赵佶下令,除去赵桓所佩金鱼,赐以排方玉带。

    按照赵宋王朝的朝仪规定,排方玉带只为帝王所用,臣子是不能佩戴排方玉带的。

    然而,也有两个例外。

    一是,熙宁年,因收复熙河,宋神宗特意解所系排方玉带赐给王安石。王安石只带了一天,就不敢再戴了。

    二是,大观年,因收复青唐,赵佶以熙河故事复赐排方玉带给蔡京。蔡京不敢要,变成方团玉带,蔡京才敢受诏。

    赵佶在此时将排方玉带赐给赵桓,其用意是在向大臣表明,赵桓在留守京师期间,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

    随后赵佶又赐给赵桓两位宫嫔和两个小殿直。

    见赵佶赐给他两个宫嫔,赵桓看着她二人,哭道:“我要她们作甚?”

    当初,赵佶即位之前,立赵佶为皇帝的向太后,就曾赐两位侍女(即现在的郑皇后和王贵妃)给赵佶。

    搞政治的人,到这时,要是连赵佶想禅位都看不出来,他们也就不配立于庙堂之上了。

    赵佶认为,江鸿飞要是再南下,必定来势汹汹,高俅他们根本就挡不住其攻势。

    所以,在任命赵桓为开封牧后,赵佶就想南下避难。

    基于此,见一众宋臣已经猜到了他的心思,赵佶索性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开始明目张胆地跟一众宰执商量,如何置东南宰臣,怎么用船运宝货南下等等事宜……

    一众宋臣见赵佶去意已决,便奏请赵佶让太子赵桓监国。

    赵佶同意,说:“三省、枢密院官属都留在京师,跟随皇太子,百司皆可不动……”

    赵佶又亲自任命太宰白时中兼领枢密院使,为行宫使;右丞宇文粹中兼中书侍郎,为行宫副使;又安排了两名提举事务官……

    就在赵佶如火如荼地准备南幸时,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读吴敏,请求觐见赵佶,说有要事面奏。

    赵佶在百忙之中让内侍邓文诰传旨,令吴敏晚上来玉华阁觐见。

    吴敏年轻时才华横溢,蔡京喜其文,想要将蔡夫人嫁给她,被他给婉拒了,后来,蔡夫人才在羞愤之下嫁给了梁中书,又被江鸿飞所得。

    可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大度,后来蔡京竟然力排众议,破格推荐吴敏当官,并且在吴敏的仕途上频频为吴敏开绿灯。

    可以说,吴敏就是蔡京一手提拔起来的。

    吴敏见到赵佶后,壮着胆子说:“若大元渝盟,遣大军南下来打我大宋,陛下何以待之?”

    赵佶皱着眉头心想:“我要是有办法,能想禅位给赵桓那个我不喜欢的儿子?能逃往战火还未平息的金陵?”

    此时,赵佶其实已经决定南下避难了,并且已经下诏命户部尚书李梲前去金陵为他打前站了。

    见“赵佶沉默不语”,吴敏又问:“臣闻陛下巡幸之计已决,有之乎?”

    赵佶依旧不言也不语。

    吴敏见了,说:“以臣计之,今京师闻大元军将大举而入,人情震动,有欲出奔者,有欲守者,有欲因而反者,以三种人共守,一国必破。”

    赵佶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吴敏说的是事实?

    所以赵佶问:“然,奈何?”

    吴敏说:“臣昨日梦到,水之北,玉清欲过大河也,其长际天。水之南,铁笼罩一玉像,人谓之孟子。孟子之南又一水,其南有山坡陁,而臣在其间。人曰:‘上太上山。’。臣尝私解之曰:水北者,河北;水南者,江南;太清,元始天尊,大元也;太上者,陛下宜自知所谓而不渝。所谓孟子,臣尝以问客,有中书舍人席益谕臣曰:孟子者,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也。”

    赵佶若有所思——他有点明白吴敏的意思了。

    说到这里,吴敏一拜在地,又说:“陛下既晓所谓,臣不避万死,陛下定计巡幸,万一守者不固,行者不达,奈何?”

    赵佶长长一叹:“正忧此。”

    吴敏说:“陛下使守者威福,足以专用其人,则守必固,守固则行者达矣。”

    赵佶彻底明白吴敏的意思了。

    见赵佶明白他的意思了,吴敏大胆担保道:“陛下果能如臣策,臣敢保圣寿无疆。陛下建神霄有年矣,长生大君者,圣寿无疆之谓也。然长生大君旁若无青华帝君,则长生大帝何以能圣寿无疆?青华者,春宫之谓也。”

    ——春宫就是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东宫又称“春宫”、“青宫”。

    吴敏的意思是,赵佶只有彻底禅位给赵桓,赵桓才能控制住那些想战、想和、想逃的东京臣民,使他们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打退大元军的进攻。

    赵佶知道,吴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错。

    所以,听了吴敏的主张,赵佶陷入了沉思。

    见自己说动了赵佶,吴敏再接再厉道:“陛下能定计,则宗社长安;不能定计,则恐宗社不免于颠覆。宗社之安危,皆在陛下一念之间。”

    这天晚上,赵佶彻夜难眠。

    事实上,赵佶早就知道了,赵宋王朝的臣民全都觉得是由于他昏庸无道致使大宋的江山社稷如此的,想让他退位禅让给有贤名的赵桓。

    赵佶又觉得,江鸿飞、王庆和方腊都是因为他昏庸无道才起义反宋的,或许,他退位以后,江鸿飞、王庆和方腊就会“迷途知返”接受赵宋王朝的招安,最差,他们也没有了伐宋的借口。

    总之,为了稳定朝廷和民心,为了保全赵宋王朝的社稷江山,赵佶愿意以退位来承担他所犯的错误。

    换而言之,在赵佶看来,禅位并不是推卸责任,恰恰相反,禅位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赵佶觉得,他此时禅位,其实质就是引咎辞职。

    可是,虽然下定了这个决心,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赵佶还是独自一人来到了玉虚殿,亲自占卜了一卦,到底该不该传位给赵桓?

    占卜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转天赵佶就将一众宰执大臣和吴敏叫来,商量禅位给赵桓的具体事宜……

    ……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