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红楼御猫 > 第六百一十一章 天下(大结局)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六百一十一章 天下(大结局)

小说:红楼御猫作者:橘猫不是猫字数:5291更新时间 : 2024-06-07 00:21:51
    大夏确实是不缺银子了,不算西洋“上贡”给天朝的银子。

    就说这几年越发发达的海贸,市舶司已经将解送税银的次数从原先的一年两次,改成了一年四次。

    没办法,一年数千万两税银,装银子的船都能把运河彻底给堵了。

    户部尚书文廉走路都带着潇洒的风,虽然还改不了动不动去宫中薅羊毛的老传统,但文少保说了,户部有钱,任性!

    元祐十七年的正旦大朝,遵太子令旨,内阁共议,大夏彻底取消普通农人的(民籍十亩以下农户)农税、废除民役。

    同时诏令天下,朝廷当以民为先,用十年时间,逐步推广农田补贴政策,劝课农桑。

    此诏下,自先秦以来,长达两千年的农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天下沸腾。

    民间将元祐十七年的正旦大朝称为圣日,意为圣朝名君贤臣,天下皆安乐。

    京畿百姓陆陆续续涌向了京城,秩序井然的来到皇城外,朝宫城叩拜。

    大夏门外的先烈词以及先贤阁香火鼎盛,每日都有无数人来祭拜先贤先烈,将历代贤臣、历朝先烈当成了他们的保护神,祭拜上香。

    几乎被神话的先帝又一次被百姓加了尊号,尊号长的贾琏都记不住。

    只知道,已经有大批的百姓在向朝廷上书,说他们要在京城为先帝建造一尊圣象,要与皇极殿等高的那种。

    “国朝的百姓是质朴的,但人心不可能永远质朴,所以老夫才会将思想的真正革新,放在民间。”

    这是贾琮第十一次听到周老爷子说这句话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人心易变,贾琮对这句话极为认同。

    但有一点不会变,只要朝廷能给予百姓安稳安乐有奔头的生活,这人心的变化再大,他也不会去想着打破这份安稳安乐。

    利益与道德的双向奔赴,才能驱使人心向善,更加忠诚于自己的祖国。

    仓禀足而知礼节,老祖宗早就说过这句话了。

    而且这句话,从古至今都是真理。

    “老大人说的,晚辈自然是认同的。但在晚辈心里,唯有不断的去创造财富,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安稳富足的生活,才能让人们遵守忠孝仁义之德。故而,晚辈更趋向于强化国朝官吏的思想建设……”

    周炯没有反驳贾琮的话,只是笑了笑。

    理念或许有偏差,但大方向是没有区别的。

    法制与德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个是针对百姓,一个是针对朝廷官吏,不妨两人一人顾一头,先试一试再说。

    “那行,咱们走齐头并进,看看能不能将这件事做成了。”

    这是一桩足以耗尽两人精力的百年大计,贾琮每日从周家离开时,只觉得甚为疲惫。

    也不知周老爷子到底是怎么练的,感觉精神头比他这个壮小伙子还要好。

    就这样,一老一少的革新大计整整忙活了八九个月,这才刚刚起了個头。

    当圣驾即将回京的消息传到耳中时,贾琮这才从故纸堆中拔出了脑袋,迷茫的看向站在他眼前的小内侍。

    “侯爷,小爷传您即刻入宫,皇爷的御驾,已经快到通州城了。”

    ……

    出海近三年,过足了御驾亲征的瘾,皇帝老爷终于舍得从海外回来了。

    龙舟停靠在京城南火车站时,四处的彩旗以及密密麻麻的人影,差点让皇帝老爷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恭迎天可汗陛下凯旋归京!”

    “恭迎天可汗陛下凯旋归京!”

    “恭迎天可汗陛下凯旋归京!”

    “圣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万年,大夏万年!”

    欢呼声震天,皇帝老爷的片刻的发愣后,自豪感瞬间填满了胸腔。

    他抬起了右手,重重砸在了他的胸膛处。

    “朕回来了!”

    “大夏万年!”

    “万年!万年!万年!”

    齐声的高呼,似乎让整座京城都在微微颤抖。

    那些外族的客商,哪里见过如此强盛的国度。

    当他们看到这位天朝的皇帝竟然如此受百姓的拥戴,他们的内心是震惊的,是恐惧的。

    特别是随同朝臣来火车站迎接圣驾的西洋诸国使臣,原本藏在心底的小心思,这会是半点都不敢显露,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成千上万的百姓给踩死。

    民心齐,山河移!

    “儿臣拜见父皇,父皇勇武,万里拓疆,远超历代先王!”

    刘弘的眼中含泪,既有父子重逢的喜悦,也不乏解脱的轻松感。

    贾琮享受着他老子搓脑瓜的温暖,在看到刘弘眼中流露出的轻伤后,为这个傻四哥默哀。

    开什么玩笑?

    真以为皇帝老爷回京你就能轻松了?瞧着吧,皇帝老爷肯定会远途归来,身染“重疾”,回后宫好好静养。

    按照礼部原本定下的流程,皇帝下了火车后,当喝凯旋酒,随后就换成御辇回宫。

    可不想京城的老百姓终于是把他们的圣天子盼回来了,百姓的浓烈崇敬之情,令皇帝老爷很是享受。

    当他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后,竟迈开双腿,劲直朝着禁军奋力阻拦的百姓走去。

    “咦?朕记得你,宫门前卖芝麻炊饼的武大!带没带饼?朕在西洋的时候,就惦记着你做的饼,快馋死朕了。”

    啊?

    啊啊啊啊……

    “天呐,陛下竟然记得我,陛下竟然记得我!”

    武大发出了惊喜的尖叫,当听到皇帝老爷要吃他做的芝麻炊饼,连忙将油纸包好的炊饼从篮子里取出,递向皇帝。

    “这西洋人如此可恶,竟然连张芝麻饼都不给陛下吃……草民听闻陛下携我朝勇士凯旋回京,就将最好的几张带了过来,原想着送给我朝勇士的……”

    皇帝老爷不顾朝臣内侍的阻拦,伸手接了过来,还冲武大眨了眨眼:“难道朕就不是我朝的勇士?”

    “陛下最勇,陛下最勇,陛下是我朝最勇武的勇士!”

    武大几乎是破音的高呼,让一旁的人既羡慕又激动,跟着一同呼喊了起来。

    “陛下是我朝最勇武的勇士!”

    “陛下是我朝最勇武的勇士!”

    “请陛下摸摸我儿的脑瓜,好让我儿能快快长大,将来成为陛下、成为我朝的勇士!”

    “好,好,好!来,让朕抱抱我朝未来的勇士!”

    百姓们的炽热崇拜,让皇帝老爷都感觉不到万里回家的疲累了。

    抱抱这个孩子,摸摸那个娃儿,再咬一口百姓递来饼子、果子,一路慢慢往城门的方向走。

    短短不到一里的路程,硬是走了半个多时辰。

    直到御辇跟随来到了城门口,皇帝都没有上车的打算。

    在一路与老百姓挥手致意中,越过天坛,皇帝老爷突然转身进了正东坊。

    礼部的人傻了,跟随皇帝身后的群臣也愣住了。

    等大部队追上皇帝老爷时,他已经进了一户民宅。

    贾琮亲眼看到皇帝老爷揭开了锅灶上的盖子,正值午前,这家人唯一还在家的小妇人原本刚刚将米下锅,正忙活着炒菜煮汤呢,突然就看到神龛上的圣像下凡了。

    “陛、陛、陛……”

    “朕就是来看看,家中人呢?”

    小妇人明显的手足无措,呆愣愣的看着又是揭锅盖,又是往米缸里扒拉的皇帝,好半天都没有回话。

    还是贾琮扶额提醒:“陛下,这家人估计就在刚刚迎接您凯旋的人群里。”

    “哦,朕倒是把这个给忘了。”

    皇帝背手在屋子里乱钻,这瞅瞅那瞧瞧,直到看到摇篮里的小娃儿正滴溜溜的望着他,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娃儿白白胖胖的,看来朕不在的时候,你们没有荒废了朝政,没有让朕的子民饿肚子!”

    “陛下教诲,儿臣(臣等)绝不敢忘!”

    包括在门外的文武大臣们跟随太子爷齐齐下拜,皇帝甚是欣慰。

    他突然转进百姓家中,就是想看看京城原本最贫苦的南城百姓,如今日子过得咋样。

    在看到锅里的白米粥,泛着香味的肉菜,以及养的白白胖胖的小娃儿,就知道百姓的日子过得很不错,也就证明了朝中的百官,以及他的监国儿子是合格的。

    “行,你继续忙吧,朕先走……”

    皇帝老爷正准备离开被他“打搅”的民宅时,小妇人突然眼睛一亮,快速的用白馒头夹了满满当当的肉片子,硬塞给了懵逼的皇帝陛下。

    “陛下,您尝尝,民妇方才才蒸好的馒头,这肉也是今日一早刚刚做好的。”

    哈?

    内侍都抓狂了,怎么今日都给皇帝老爷塞吃的,他们这些内侍可还没有试毒呢。

    眼见太子爷都没有出声提醒,内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皇帝老爷咬了满满一大口,细细咀嚼品尝,最后竟掏出了一颗闪着红光的宝石,塞进了摇篮里。

    “好手艺,这石子儿就当是朕付的馒头钱!”

    “陛下使不得……”

    小妇人知道那颗闪着红光的可不是什么石子儿,不说价值连城那也是了不得的宝物。

    虽说她也有过动摇,但更多的是质朴的想要拒绝。

    不过皇帝的御赐,没有收回来的道理。

    等到小妇人反应过来追出去时,皇帝老爷已经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进了另一户的家里……

    ……

    “朕今日回来,看到百姓安乐,衣食无忧,朕很欣慰!”

    “太子刘弘,监国有过,诸卿辅政有功,故赐一年俸银。”

    一连串门十余家,皆是随机的临时决定。

    又是揭锅盖翻米缸,家家有肉吃,户户不缺粮,皇帝老爷自然是相信老百姓真的是衣食无忧。

    元祐朝的文治武功,如今已经远超历朝历代。

    他很满足,也很满意,所以……

    “朕御极十七载,兢兢业业不敢轻忽,总算让朕的子民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百业兴旺、国强民富。然朕以为,天子亦是人,人力终有穷时……帝王年老后亦会精力不济,故此,朕决议于三年后,即朕六十圣寿日禅位太子……后世之君,当以朕为例……”

    奉天殿上的群臣甚至都没有人提出反对,反而一个个跪下领旨,高呼万岁。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决议,皇帝老爷四十岁继位,二十年间平内乱伐不臣,内圣外王,让天下第一次有了衣食足,人安乐的大同盛世。

    特别是天下万民,早已将其奉若神明,直接供在神龛中,日夜上香。

    所以,群臣并非是盼着太子爷登基,而是在为皇帝老爷的英明决断好喝彩。

    有此例在,国朝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帝王因年老而变得昏庸的事发生。

    当群臣退去,皇帝老爷带着太子刘弘,以及贾赦父子来到了龙首宫。

    太液池依旧是那样清澈,池中的锦鲤长得越发胖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琮小子,没想到你都已经走到立言这一步了。果然是宿慧之子,天赋其才,没给朕丢脸!”

    贾琮挠了挠脑瓜:“臣也是想着一试,总不能辜负了陛下十余年的教导啊!”

    自元祐三年的铁网山秋猎君臣相遇,贾琮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了。

    已然二十一岁的贾琮,个头都比皇帝都要高出不少,见其伸手作出了曾经的动作,边弯了弯腰。

    皇帝习惯性的往其脑瓜上搓了搓,笑了起来。

    “不错,你跟弘儿做的很好,以后莫要忘了咱们之间的约定。”

    贾琮与太子爷相视一笑,齐齐拜下:“儿臣(臣)谨遵圣谕,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

    果不其然,皇帝老爷前几日都还临朝理政,当解决完西洋诸事的后续后,把牺牲将士的军牌灵位供入了先烈祠,转头就召见了内阁的几位大学士。

    等到皇帝老爷要静养,令太子刘弘继续监国的消息传到荣国府时,皇帝老爷正坐在贾琮屋中,与麒麟儿斗嘴呢。

    百官皆已习惯了龙椅上坐着欲哭无泪的太子,至于皇帝去哪,他们现在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有小道消息传出,说西山的贾家温泉庄子外,最近多了不少龙禁卫。

    不过最近朝中的事很多,林首辅忙着新政上的事,礼部还有魏王大婚的事,都察院也忙着怼人干架……

    大家伙都很忙,没时间去关心西山的庄子里是不是皇帝老爷在带孩子。

    唯有永丰侯贾琮的新作《论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国朝官员基础性建设的概述》面世了,书名很长,也可绕口。

    但礼部奉旨刊印万册,下发国朝各级官吏,直至铺开到了乡老里长。

    至此,大夏皇朝自制度革新后,正式将思想的革新建设推到了台前,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思想建设之路。

    而永丰侯贾琮,也逐步走上了中枢重臣之路,于元祐十八年正旦大朝,被皇帝敕封为礼部尚书,总领天下文教事……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