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寒门崛起

小说: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作者:引火松果字数:4684更新时间 : 2024-06-14 00:20:25
    听着老朱的抱怨,朱肃有些汗颜。

    以永乐大帝朱棣在历史上的雄才伟略,估计这天底下,也就只有他老子洪武大帝,能这般鄙夷永乐大帝做事毛躁了吧。

    偏偏朱元璋批评朱棣,那还真是有资格。不止是以老子的身份数落儿子,论到开疆拓土,朱元璋的手段,比之朱棣也确实高了不止一个维度。

    朱棣收复安南,朱元璋亦有收复云南的功绩。论起来,云南独立出中原王朝的时间更早,游离于华夏外的时间更长,且云贵地区民族复杂,地势崎岖,少有汉人移居于此,当地在明初时受汉文化影响不深,发展也相对落后。

    反观安南,秦汉时便由汉家王朝统治,且安南肥沃的红河平原反倒吸引了大量汉人迁居至此,经过两汉魏晋的开发,曾经是华夏重要的农耕区。汉家王朝在安南地区建立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对这里实行直接统治。儒家思想和汉语通过官学在这里传播,安南文化在事实上已经融入中华,这种融入速度和开发程度,是云南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且隋唐时,中原王朝仍掌控着安南地区,却没能掌控云贵。云贵地区先由“六诏”统治,后由大唐扶持的“南诏”统属,而后又属大理段氏,可以说在明朝以前,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的控制力远远落后于安南。

    可是在老朱的操持下,大明以立国之初的薄弱国力,征伐华夏文明基础薄弱的云南,将云南成功收入版图,而后又拟定策略,多方经营,使得云贵最终成为了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华夏统治基础理应更加深厚的安南,虽然永乐大帝一度成功郡县安南,但在此期间安南叛乱却是此起彼伏,以至成为了大明国力的黑洞,最后到了宣宗朝时,被无奈放弃……

    都是大帝,都有着不世之功业。但永乐大帝在开疆拓土方面,和老子洪武大帝这么一横向对比,确实是高下立判。

    老朱说他毛躁,倒也不算冤枉。

    “父皇可是,有什么要嘱托儿臣的?”朱肃问道。

    老朱是个实干的皇帝,他分析永乐大帝的“失败经验”,自然不会只是为了抱怨儿子。他定然是有什么事要吩咐。

    “莫非,您希望儿臣以新学为名,在安南笼络人心?”

    “安南局面还没乱,这时候笼络人心,只会引起他们上下的警戒之心。”老朱摇了摇头,道。

    “不过,咱这几年,也让锦衣卫搜集了不少有关安南的情报。这安南士族专权,平民无出头之日……虽还没乱,也差不离了。”

    “等那黎季犛篡位夺权,安南便会当真乱起来了。先前按你的计议,是希望咱和历史上的老四一样,在这个时候出兵,吞下安南全境。但咱思来想去,按着老四的法子做事不妥。”

    “你此去,和安南士族虚与委蛇便可。主要要拉拢的,是安南的诸多的地方豪强、寒门子弟。”

    “寒门子弟?”朱肃一愣,不解道:“拉拢他们作甚?”

    “不拉拢他们,拉拢士族做甚?”老朱瞪了朱肃一眼,而后循序善诱的解释道:“安南朝政为士族所把持,即便日后这些士族帮着咱大明对付胡季犛,他们希望的,也是咱大明能帮着拿回他们士族的好处。”

    “而只有他们安南自成一国,他们的好处才够大,够丰厚。若是咱大明自己想吞下安南,他们定会马上翻脸和咱大明作对。”

    朱肃一边思考,一边认同的点点头。老朱所说,正是历史上大明军队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永乐大帝的大军刚开始进攻安南时,安南士族们箪食壶浆,给予了明军极大的支持,帮助明军推翻了黎季犛的大虞政权。

    而当明朝选择郡县安南,而不是还政于安南陈氏子孙的时候,这些先前支持明朝的士族们又马上选择了翻脸,以他们在安南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四处与大明作对,使得大明陷入了名为安南的泥沼之中,只得数度派遣大军征伐安南不臣,然而却都只是饮鸩止渴。

    最后,为了使帝国财政不被安南拖垮,宣宗只能收回大明的军队,宣布壮士断腕,放弃安南……使得安南再次分裂出华夏,并再也没有回到华夏的怀抱之中。

    “与其争取士族的支持,不如争取豪强和寒门的支持。他们被士族压制许久,对士族和安南朝廷更加痛恨。”老朱继续分析着。“只要你能挑起他们对士族的仇视,等到安南大乱的时候,他们定然会抓住机会,跳出来反抗安南的士族和朝廷。”

    “莫要觉得这些豪族、寒门势弱,那些当官的士族骄奢淫逸,沉沦百年,个個都不过是守户之犬……倒不如这些寒门豪强更敢打敢拼。”

    “张士诚是个贩盐的,刘福通家里不过是地主……咱那时候争霸天下,到了最后,天下有数的势力,不也都是些豪强商贾,又何曾看见过那些所谓的豪门大族?”

    “以我看,即便咱们大明不插手,这安南,最终也要落入这些寒门豪强的手中。既如此,不如先由咱拉拢住这些安南寒门之心,到时候烽烟一起,他们自然会想到背靠我们大明,请我们大明来为它们主持公道。”

    “让他们将安南的那些腐朽的混帐士族们洗净,咱们大明日后,才能省下更多的功夫。”

    “况且。”老朱露出了一抹一抹笃定的笑容。“这些人,也比那些士族更好满足,毕竟他们更需要强援,而且……”

    “更容易感恩戴德!”

    朱肃有些震惊,震惊于老朱对局势的洞察力,以及对安南局面的分析与把控。

    确实,历史上的安南在经历了黎季犛篡位、明朝征服、士族叛乱之后,到了最后,反而是出身小豪族的一位名叫黎利的人,成为了最终的赢家,在大明撤出安南之后统合了安南的所有势力,建立了新的独立小朝廷。

    无论是现在一手遮天的安南士族,还是庞然大物的大明帝国,在安南都成了输家,反而是现在还不起眼的地方豪强和寒门,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而这些安南的后续,朱肃其实并没有告诉老朱……这一切,都是老朱自己推断出来的!

    他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才是大明如今最需要拉拢的力量。

    想来也是……经历了元末乱世的老朱,自身就是从最弱势的底层,一步一步成为了华夏共主。他自然知道要颠覆一个政权,真正的要点是什么。也知道一个地方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来自基层的支持。

    和他比起来,即便是雄才伟略的永乐大帝,也难免略显狭隘。

    朱肃也不得不认同,比起朱棣打着大义旗帜介入安南朝政,妄图以强大兵威压服安南的做法,老朱拟定的这套拉拢安南寒门豪强,并借由他们清洗士族、治理安南,更加有利于大明郡县安南之后的长治久安。

    而设立“教苑”,将士族子弟与寒门子弟关在同一个地方相看两厌,便是激化士族与寒门豪强矛盾、由大明拉拢寒门豪强的第一步。

    不是所有人都有老朱的眼界,自上而下崛起的经历,使得他能够看清连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也没能看到的盲点……拉拢实力微弱的寒门,远比拉拢大权在握的士族更不易引起他人的注意。毕竟将老朱和黎季犛放在一个层面上对比,都是对老朱的侮辱。老朱能发现寒门这个盲点,黎季犛则定然不会发现。

    当然,明目张胆的拉拢手段太过低劣,教苑明面上,还是要维持公平的。毕竟只有在局部体会到公平之后,他们才更能感受到局部之外整体大环境的不公。

    而当他们开始对大环境不满的时候,他们就会希望,这份由大明带给他们的公平,能够扩散到更大范围的安南全境……

    ……

    距离朱肃开设教苑已过去了一月,这一月里,朱肃仍然会对外展开讲学,这些对外的讲学仍然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安南士族子弟趋之若鹜,好蹭一蹭来自大明天朝的“声望”。但各家安南士族中真正执掌权力的大人物们,却已经将目光投注到了教苑内的家族子弟们的身上。

    旁听讲学能够蹭到的声望很薄弱,甚至于,入学武曲教苑,成为那位大明周王殿下门生所获得的声望也很薄弱。只有成为周王殿下的弟子,得到周王殿下真正的传承,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得无与伦比的声望。

    毕竟,这可是来自大明的周王殿下啊!莫说他是新学的创始人,成为他的弟子在安南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直接成为新学大儒,等这位周王回返大明,他的弟子在安南新学界就是说一不二,任何人都无法驳斥的泰斗。

    就说以这位周王的大明亲王身份,成为他的弟子甚至能够蹭到来自大明朝廷的护体金光。日后家族中万一有什么灭顶之灾,这层来自上国的金光简直比免死铁券还要管用。即便是安南皇帝,也断然不敢招惹大明亲王的弟子!

    这样多的好处,让这些安南士族们如何能不趋之若鹜?

    于是,武曲教苑精英科的士族子弟们,在自家家主的来信督促之下,纷纷开始了内卷。其中,以来自黎氏的黎苍内卷的最为拼命。黎苍深知,自己的父亲之所以将他送来这里,为的就是这个弟子的名额。而且成为这位周王的弟子,对黎氏来说,有着比其他人更深一层的意义。

    黎氏要成为安南新学魁首,必须要成为新学魁首,才能够最好的实现黎氏的野心。

    为了黎氏登上安南新学领导人的位置,他们黎氏子弟,成为周王弟子是必须的。而他的父亲,恐怕也无法容忍其他士族跨过黎氏,领导安南新学。

    想来,若真有士族子弟先于黎氏,成为了周王的弟子,那么那个人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刻,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吧……

    但这些都是后话了。黎苍深知,想要取得父亲的青睐,他就必须更加努力才行。他们兄弟对父亲黎季犛的野心略知一二,而只要父亲的野心功成,且自己能够越过兄长,成为黎氏的继承人,他黎苍,将会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地位。

    一想到这,黎苍的心里便是一片火热,内卷的动力也更加充沛了。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一月一次的教苑考试,仍旧是那块大校场,但这一次,普通科与精英科不再分坐,而是掺杂着混坐在一起。

    这一安排,再次让许多精英科的学子产生不满,他们用衣袖掩住口鼻,仿佛衣着朴素的普通科学子们身上带着什么难闻的味道,玷污了他们的高贵一般。

    “不过识得几个字,也有颜面来参加考试……我若是普通科,早掩面回去闭门苦读,断不敢在这丢人现眼的。”

    “一群泥腿子,也妄想被周王殿下收为弟子?也不看看自己究竟几斤几两……”

    对普通科学子的侮辱言论仍旧此起彼伏,他们像一只只毒蛇,钻进了普通科学子的心里。少数几个普通科学子对出言不逊的精英科学子怒目而视,但更多的普通科学子却是拉住了他们的同窗,劝他们忍让。

    精英科的学子们不仅出身高门,而且还自小学习经义。无论是门第还是学业,他们都无法与之相比。

    只有忍让。

    黎苍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坚信,所谓的普通科生员,只是那位大明的周王殿下用以彰显“有教无类”的工具人,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人物,只有他们出身士族的精英科。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这些普通科的士子放在眼里。

    而是一心内卷,务要在诸多的精英科学子之中,取得测试第一的成绩。

    对于这一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一来他黎氏乃是安南第一权臣,家中的经义教材,比之别家要更加齐全。他黎苍也是自幼便有名师教导。

    二来,在升龙城时,他也见惯了其他士族家的子弟是什么模样。比起其他士族家的那些纨绔们,胸怀大志的黎氏与他黎苍,无疑更加有进取之心,读书也更为努力。黎苍不认为这些其他家的纨绔,有和自己一较高下的实力。

    而后,在考试过后的两日后,教苑便公开了考试名次的榜单。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